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民族经济学创立者施正一逝世

据中央民大学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生部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离休干部施正一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2月4日05:39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施正一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将于2月10日上午9:00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施正一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50年代在被选调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后师从苏联经济学家卡法拉也夫教授。他不仅是民族经济学的创立人,也是最早对西部开发 战略进行论证的学者。其代表著作有:《民族经济学和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广义民族学》(主编)、《西方民族学史》、《民族辞典》、《关于民族科学与民族问题研究》、《民族经济学导论》、《民族经济学教程》、《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研究》(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辞典》、《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主要组编人)等。

 

下面推荐一篇来自《华南新闻》在2004年刊发的一则对施正一教授的生平介绍:

 

11月中旬的广西沿海城市北海,寒风乍起,气温骤降,位于北海银滩附近的中华专家园,却依然热浪滚滚,洋溢着暖意。一连两天,来自天南海北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在读博士、党政官员,正在召开热烈的学术研讨会,回顾中国民族经济学的发展之路,共同庆贺一位中国民族经济学的创立者从教50周年,这位研讨会的主人公就是著名的民族学家、经济学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施正一教授。

 

誉满学界的名师

 

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鲜花簇拥,青草茵茵,校舍绿树掩映,书声琅琅。富有特色的建筑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师生,使这所国内声誉最隆的民族类大学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学术气氛。施正一在这里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俊才,作为学校屈指可数的名师,他的名声远播经济学、民族学学界。

 

施正一教授的“名”源自他的教研成果和学术贡献。在长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实践中,施正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这就是被誉为“施正一风格”的“严、勤、实、创、情”。在50年的任教生涯中,施正一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奋发著述,把一腔热血投注在字里行间,投注在教书育人。上世纪80年代,是他学术上硕果累累的金秋———他提出并论证了“表象———抽象———具体”的科学理论思维方法;他最早系统论证西部开发战略;他创立了广义民族学;他创建了民族经济学学科;迄今,他已出版专著8部,主编著作14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60多万字的《施正一文集》是他一生学术成果的结晶。

 

作为一名教师,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尤其是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是施正一教授最大的心愿。50年来,他同几位导师一起培养了数百名硕士生、博士生和留学生,他的弟子们活跃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他带出的40多名博士,如今有的在中央国家机关担当要职,有的已是高等学府知名学者,有的成长为地方领导干部。仅在西部地区,施先生的博士中就有3人担任了大学校长,3人成为省级领导干部,还有一批弟子担任了地市级主要领导职务;他为广西自治区培养的几十名博士、硕士,已是当地政界、商界、学界的精英,其中两人成为自治区领导。

 

教书育人的严师

 

在中央民族大学,施正一教授出了名的“严”。

 

施教授之严,严在治学。年过古稀的他,一生求学之路充满坎坷与艰辛。1932年1月,他出生在安徽省桐城县安风岭地区一个小村庄里,幼时家境贫寒,只读了几年私塾;16岁时投笔从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个世纪50年代初被选调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由于成绩优秀、才华出众,被选拔到研究生班,师从苏联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卡达拉也夫教授学习经济学说史。贫寒的出身,求学的坎坷,使施正一对学习和工作机会倍加珍惜。在教研岗位上他比旁人勤奋十倍地研习经典,博览群书。他刻苦攻读《资本论》,研究方法论,光读《资本论》第一卷就花了一年半时间,写了5000张卡片、21本读书笔记,仅仅为写作《理论思维方法》这篇文章,就整整花了20年,7易其稿。为了研究西方民族学主要流派,他花了5年时间阅读了当时学校图书馆中所有相关馆藏典籍,记满了7个笔记本。从教50年,他写下了500万字以上的手稿,而拿出来发表的仅100多万字。“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学问是做出来的,是苦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这是施正一毕生的信念。

 

施教授之严,严在育才。他的研究生入学上的第一课就是怎么做人、怎么做学问。他常说:“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做学问难,做人更难”。他告诫自己的学生:“做我的研究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我不会抱着你们走,也不会扶着你们走,而是赶着你们走,要求你们写出一流的文章成为一流人才!”博士生上课的第一天,无一例外会拿到一份清单,那是施老师开出的必读书单,上面是近百部、数百万字的典籍目录。诚实、勤奋、吃苦,读书破万卷,施先生对每一位入室弟子都会提出这个最基本的要求。

 

施教授之严,严在律己。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吹进了校园,拉关系,走“夜路”,以教谋私,权钱交易等等,使得学校这块往昔的净土也不平静。一生刚正清白、安享清贫的施先生厌恶这些,他立了一个不成文的家规:上门带礼的客人不予接待,即使是自己的弟子也不例外。他常对弟子们说,我不要你们别的任何回报,只要你们学术上出成果、工作上出政绩以及教师节时电话里的一声问候……

 

学术创新的大师

 

当今经济学界名家无数,流派纷呈。在众多经济学名家中,诠释前人、古人、外国人理论者不少,结合国情学以致用者不多;著书立说者不少,进行开拓性、原创性研究者不多,能创立一门学科、自成学术体系的更是凤毛麟角。施正一正是一位学贯中西,富有学术胸怀、勇于学术创新的学者。

 

施正一早年专习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功底扎实,执教后深入钻研《资本论》,研究科学思维方法,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将所学融会贯通,在多个学术领域不断进行探索创新。上世纪80年代,施先生厚积薄发,成果突出。提出并且系统论证西部全面开发战略,是施正一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之一。作为最早提出西部加速发展的学者,施正一根据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从一个经济学家、民族学家的视角,为上世纪90年代末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政策主张和决策依据。

 

民族经济学的创立,更是把施正一教授推上学科领袖、流派宗师地位,使他成为一位在经济学、民族学领域里堪称大师的学问家。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施正一就着手民族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探索构建新的学科。1979年9月,他提出《关于创建民族经济学新学科的几点意见》;1982年他撰文再次对民族经济学进行了系统论证;1987年,施正一出版专著,系统提出建立民族经济学学科的主张。他指出,民族经济学就是研究各个民族的经济问题,从民族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从经济角度来研究民族问题。25年过去了,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型综合性、边缘性交叉学科,已经枝繁叶茂,形成了自己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被国家列为经济学门类的二级学科。1982年民族经济学科设立硕士点,1994年设博士点,至今已培养博士76人、硕士369人。

 

“创立民族经济学,春秋五十教鞭在手高足盈门遍南北;倡导西部大开发,壮年七旬著作等身名师盛誉满京华。”这副弟子送给恩师的楹联,正是施正一教授50年从教生涯的辉煌写照!

 

(责任编辑邮箱:zhouhz@efnchina.co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