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刘世锦、邹恒甫缅怀经济学家马洪

  编者按:据《财经》网10月30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会长马洪因病于10月28日逝世,享年87岁。《星岛日报》援引北京消息人士,率先披露了这一消息。和讯网在第一时间连线相关专家学者以及马洪教授的学生,共同缅怀马洪教授。  

  刘世锦:马洪是中国政策研究的开拓者

  和讯网:据《财经》网10月30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会长马洪因病于10月28日逝世,享年87岁。作为老一辈的经济学家,他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你能从这么方面谈一谈马洪教授的经济成就吗?

  刘世锦:应该说,马洪同志作为老一辈经济学工作者、经济学家,他是一面旗帜,中国经济学界的一面旗帜。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他是政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他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咱们都知道,马老一直在推进改革开放。开始讲社会主义经济,后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在这方面的目标一直是非常明确的。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他对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的转轨在理论上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是马老一手创办的。另外,他也在中国社科院当过院长,也是对推进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我觉得他在社科院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既要做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还要想怎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一篇很好的论文对实际工作能够产生好的效果,那么这一篇论文可能比那些长篇巨作的作用还要大。就是推动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

  和讯网:因为时代原因,马洪教授的经济学是自学出来的,他能在经济领域达到这样的成就,并且能够推动中国政策的发展,你觉得这里面关键的是什么东西呢?

  刘世锦:从他个人来讲,最重要的一点是终生学习。最初他自己并没有系统的科班教育,是从十几岁开始学习的。到了延安以后就系统的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然后就一直从事研究和传播这方面的工作。建国以后,不管是事业的辉煌时期,还是人生的曲折时期,他的学习就没有间断过。他在他们这一代人中眼界是比较宽阔的,跟他接触,你会发现他脑子一直不停的在转,思考宏观的问题。他晚年以后身体不太好,但是每次见面,他的谈话都以思考中国大的形势为主,应该怎样看这些问题。

  另外,马老特别注重调查研究。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他曾经和张闻天一块到陕北进行一年多的农村调查,对农村土地改革一些基本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东北经济的构成和方针》这篇文章,直到现在国际上研究中国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史的专家们对他们当年的调查成果都认为是不可多得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这篇文章,让毛泽东记住了马老的名字。

  文革前期,1965年左右的时候,马老和当时国家纪委的同志一起到北京第一机床厂进行调查。这也是很有名的一个调查,他们做了一年多的时间。把这个工厂基本的状况,比如说早上几点上班,上班以后工人干什么,然后工作间隙的时候他们干什么,中午做什么,就是整个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样的。企业里面管理的各个方面的情况都进行了很详细的描述。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一个比较典型的工厂是怎么运转的。调查结束后,马老出了一本小册子,也成为当时工厂企业情况的一个经典案例。马老就是这样了解中国的农村和了解中国的工厂的,他非常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和讯网:能不能讲一件你跟马老交往对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刘世锦: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有一段时间理论界对中国经济的改革方向到底要朝哪个方向走,到底是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市场经济,有很大的争论。在这种情况下,马老组织了经济学界的一些同志写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来提倡市场经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还有很大的争议,马老一方面集中了大家的思想,但还是坚持了自己最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要以市场作为基础来推进我们的经济改革,形成我们一个新的体制。这本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当时,我也是执笔人之一,我觉得马老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充分表现了他的眼界,让我感受很深。

  马老病的时间很长,虽然我们也有一些预料,但是事情一旦发生,我们的心情仍然很沉重。我想,我们应该在缅怀他的同时,永远继续他“严谨“和“实践“的精神。

  邹恒甫:马洪的贡献是做了走向市场化方法的探索

  马洪教授原来20多岁就已经非常有本领了。他对中国经济做了很多贡献,执行的措施各个方面都有贡献。不过要说出了什么的理论就很难说了,因为这些理论都是市场化提的。

  我觉得社会主义走向市场解决的方法是在摸索上有些贡献,但是不存在理论。现在市场经济的每个理论都已经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面显示出来了,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怎么样可以走到对岸去,就是一个公有和私有的问题。像东欧国家就是这样,很快就全部私有化了,既使私有化了还关系到国计民生,垄断的大行业,比如石油、煤炭、钢铁、航空、邮政、信息、网络等等,这些完全都在国家的控制之下。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黑猫白猫抓到老鼠都是好猫都是这样的,非常实用主义。

  马洪其实就是做了走向市场化方法的探索。为什么中国当代的经济学确实没有理论?无非是采取“休克疗法“,搞农村的家庭责任制对不对?它的产权不明确,但是他是很激进的,一步就到位了。但是我们的国有企业就永远不让它到位,就包括现在国有银行,国有大的东西都是这样的。就是要采取治理的办法,管理阶层说把它买过来,基本上就是化公为私了。包括价格的双轨制,极端的腐败。我们的经济理论他们没有什么贡献。剩下的就是一个问题,到底是政府干预好,还是完全的自由主义经济比较好?像弗里德曼、哈耶克这一派。另外就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影响,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了,人们才开始呈现更加倾向于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保守主义。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的思想就已经体现在美国的福利社会主义里面了,或者是种族的平等,黑人、拉美人、黄种人都享受,以后教育、卫生、社保都到位了。因为这就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就有两个东西没有实现,第一消费私有制,第二就是政府的职能要非常全面的,这个在美国受限,其他18点将近20点全都实现的,而且现在中国学的是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士、瑞典这些国家,真正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

  实际上有意识是1850年以后,英国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走福利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阶级斗争也是重要的,政府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马克思他走一种和平过渡的形式,我们希望中国现在经济改革走和平的尝试。现在贫富的差别越来越大,因为中国人的心理这种仇富心理或者平等意识是更加强烈一些,不像美国社会那种发展的空间很大,他们互相残酷竞争意识越来越浓厚,就是没有宽容的,因为宗教的意识也越来越淡化了,要聊的东西很多。老一代人如薛暮桥、马洪他们在社会主义全球意识里面,并没有找到出路,他知道经过正反两个反面几次折腾以后知道要走改革的路,他改革的路径当中他们从实用主义出发,摸索到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没有创新的地方,有很大的缺陷,像双轨制、企业本位论这都是马洪他们这一辈人的贡献,他们都是集体的智慧,不是个身的智慧。

  至于现在的方向我个人感觉到,中国就是要走向福利社会主义,社会主要主要倾向于在福利方面、经济方面倾向于照顾社会最底层,那就是把教育、卫生、社保统统做到位,要占我们国民收入的6%到18%。

  大家在经济学理论上是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从一种制度到底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的经济,是私有者的经济还是集权式的经济,是保守主义还是集权主义还有私有主义,这些东西基本上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现在目前经济哲学理论、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理论上新的探索一定是非常灿烂光辉的,但是中国人贡献的非常少,按照现成世界各个方面经济的、哲学的、伦理的、社会的各个方面理论,摸索出中国人走的道路,是老一辈或者新一辈的经济学家正在进行的工作,这个工作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历史的方向是平均有左派、有右派、有中间派,最后谁都不知道方向是什么,我觉得我现在就是这样的。

  今后的方向应该是资本的社会化、人民化,大家都有,现在大家都买股票,这样把财富就分开了,实际上分散的,也不能排除有些人财富是越来越集中,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西方国家5%富有的人一般拥有财富的70%到80%以上,按老百姓生命周期学说,年轻的时候花费父母亲的,中年的时候积累一点点,老年才吃老本,从你的一辈子来看把你80年或者100年变成一天来看,你并没有积累财富,洛克菲勒、摩根、福特、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就真正积累了社会的财富,这还不是高度集中,只在美国占5%人口,我们中国正在走这一条路。(根据采访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议。)

  马洪学生追忆马洪

  黄速建:中国社科院工业所副所长、马洪学生

  他做了一辈子的革命家,也做了一辈子的革命理论家,他是我的导师,中国人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就像他的孩子一样。对于他的去世,我和我所有的同学都通过电话,感到非常的悲痛。作为我们学生来说会继承导师严谨治学的风格,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继续为我们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贡献出我们自己一点微薄的理论贡献。

  杨世伟:经济管理出版社副总编、马洪学生

  和讯网:马洪教授的晚年生活怎么样?

  杨世伟:马老的晚年生活是很幸福的。他身体一直很好,2002年还参加会议呢。就是这两年得了“帕金森综合症“,身体不好起来。他的晚年生活很充实,一方面自己还在不断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另外我们这些学生也经常去探望他,他老是和我们谈经济大事。

  和讯网:你觉得马洪教授留下的精神遗产有哪些?

  杨世伟:1994年我就读马老的博士,当时研究的方向是产业经济。我想马老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有很多:第一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不知道的问题,马老非常严谨,从来不轻易下结论。他一定要自己彻底把这件事情调查清楚了,想明白了,才形成自己的判断。我就读期间,马老总是给我们布置大量的书籍来阅读,而且反复强调这一点。

  第二就是实际调查。马老的一生特别注重实践。他自己就经常去做调研,看到他的调研,你会发现他调研的特别仔细,没有一点浮在表面上的东西。

  第三是与时俱进。现在我们许多经济理论者都做不到与时俱进,马老的经济发展观却一直跟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想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吧。

  和讯网:讲讲马洪教授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杨世伟:马老为人虽然非常严谨,但是对人却非常宽容。我记得当时我的一个师兄结婚,他知道后,第一反应是把口袋里所有的钱,大约是几百块吧,都给了我这位师兄,让我印象太深了。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