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居重名排行榜第一的,没错,是张伟。全国共有约29.9万个张伟,而冰岛整个国家人口也才32.56万人。每个人的生命中恐怕都有几个张伟经过。除了张伟,王伟、李娜、张敏、李静都不负众望地位居前列,扫一眼重名排行榜,满是熟人。
文/郑子宁 邓阳
台湾把这些“一呼百应”的俗名统称为“菜市场名”,意指你到菜市场去叫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回头。但菜市场名的热度通常不会持续很久,比如张伟们中约39.8%是80后,而00后就不到3.4%了。
新的流行风潮正在酝酿之中。
给男孩起三字名时第二个字放“子”是近年非常流行的套路。据统计,2010年以来出生的起了三字名的男童中竟然有5.93%第二个字是“子”。而第三字的选择也照样相当集中——“轩”字竟然占去了6.04%。结果追求雅致,给儿子取名“子轩”的父母大概会发现他们费尽心机起的名字已经登上菜市场名排行榜。
但是,给儿子起了“子轩”这种大俗名也实在不能全怪父母。并非他们太不聪明而不幸选中了俗名,而是流行风潮变化之快,简直让人无所适从。
名字的变化有多快呢?
2010年以后出生的男童十个最常见的名字为“子轩”、“浩宇”、“浩然”、“博文”、“宇轩”、“子涵”、“雨泽”、“皓轩”、“浩轩”、“梓轩”。而在21世纪00年代,十大俗名则为“涛”、“浩”、“鑫”、“杰”、“俊杰”、“磊”、“宇”、“鹏”、“帅”、“超”。竟然无一进入10后十大俗名,表现最好的“俊杰”也不过能排行十一而已。
2010后最常见的20大名字
也就是说,父母给小孩起“子轩”的时候大概并未意识到这个看似清新脱俗的名字实际上已经在烂大街的道路上极速奔驰了,他们只会察觉到身边有很多叫“涛”、“浩”、“鑫”的小男孩。而当他们发现“子轩”们批量出现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名字作为身份识别的重要符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理想的名字要既具备很强的识别度又不至于怪异,为了起名家长们往往费尽千辛万苦。但是就如很多人追求时尚却往往掉进“淘宝爆款”大军一样,姓名的变化有时实在无法捉摸。那么,如何才能起个卓尔不凡的名字呢?
【单名还是双名】
对比00年代和10年代十大俗名,即可发现一大变化就是00年代十大俗名中单名为主,而10年代十大俗名全是双名。由于双名重名概率大大低于单名,这一现象说明近期男孩姓名中双名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以至于双名也有大量的重名现象。
事实上,现今中国单名确实越来越式微了。中国单名的高峰期出现在上世纪60-90年代。60后男性单名率达到55%,90后仍有52%。同样,女性单名率在这期间也基本稳定在40%上下。
但到了00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男性单名率暴跌到了19%,女性更是掉到了17%。这个趋势至今仍在发展——13年出生的男性单名率只剩10%,女性已经不足一成,为8%。
中国单名趋势
单名是如何迅速失宠的呢?
其实,与其说单名在21世纪迅速失宠是件怪事,不如说20世纪的单名流行是个偶然。
中国的姓名在先秦时期以单名为主,虽然有“不降(夏)”、“公刘(先周)”、“繄扈(西周)”、“黑臀(春秋)”等表面上的双名,但这些名字无法拆解,实际上和单名无异。
汉朝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双名才开始出现,但单名依旧占据主流。以帝王名为例,两汉帝王几乎都是单名。(昭帝“弗陵”尚有先秦遗风,平帝“箕子”因双名“不合古制”自行改名为“衎”)。到了南北朝时期57个皇帝已经有18个采用了双名。就此之后,双名流行的趋势愈加不可阻挡,两宋18帝9个双名,明朝的16个皇帝只有成祖用了单名“棣”。
而在民间,人口增长给单名的使用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特别由于中国姓氏数量相对稀少而分布集中,使用单名往往会导致姓名全同,对区分识别个体非常不利——180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出生的男性22%叫John,女性24%叫Mary,这种命名方式如果在中国势必会引发巨大的混乱。而随着宋后宗族社会的日趋成型和愈发炽热的修谱风潮,中国开始流行名中一字表示字辈的起名法。字谱辈命名法大大推动了双名的盛行,到了明清时期,双名已经成了新的规范和制度,人们已经完全忽略古人对双名“不合古制”的批评了。
变化出现在民国时期——宗族社会的影响渐渐减弱,加之久不流行的单名在文人看来颇有古雅之风,纷纷取单名为笔名,单名这才再次开始兴盛起来。
民国时期知名的几位单名作家
既然如此,起单名可否免俗?
虽然单名在清末民初时一度是文化人士显示自身卓越品位的方式,但实际上,起单名有个极大的风险——单名重名率远高于双名,一不当心就会更俗。
如13年男孩单名中“睿”竟然占到了2.59%,第二名“浩”也有2.56%。若是单名有90年代的市场占有率的话,在俗名排行榜上超过“子轩”之流必定是分分钟的事。而且由于之前几十年的巨大存量单名,目前全国重名最多的十个名字竟然都是单名,其中叫“英”的竟有4100多万人。总体看来,要避免俗名,双名乃至新近流行的三名才是不错的选择。
【名字趋势的预测】
对不幸给孩子起了菜市场名的父母来说,发现名字烂大街的时候往往已经太晚了。有什么办法能够预知什么名字会成为菜市场名呢?
名字的流行虽然瞬息万变,但是也有一些大体的规律,可供家长参考。
流行文化对姓名的影响不可小觑,在《为什么红后代喜欢起名叫ABB》(查看历史文章,回复关键词ABB)一文中已经提到,中国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流行的姓名有明显的不同。
如在英国,女演员Keira Knightley的走红就让Keira这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女名在2004年蹿升到女名排行榜第99位。而英美文化,尤其是好莱坞的影响则让不少本来来自英语的名字在法国迅速流行(如Dylan、Jason、Kelly)。而随着追着琼瑶阿姨,郭敬明和《仙剑奇侠传》长大的一代纷纷为人父母,“子豪”“峻熙”“子萱”等偶像剧味十足的名字也开始大面积盛行。
琼瑶部分作品中主要角色的名字
此外,名字的流行往往有相当强的地域性,一个名字的流行往往从经济文化较为优势的地区开始,迅速向其他地区扩张。
如巴黎作为法国当仁不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引领着法国全国名字的潮流。以女名为例,五十年代的Martine,六十年代的Nathalie,七十年代的Stéphanie,八十年代的Aurélie,巴黎一次次走在法国姓名流行的前沿。而美国女名Lisa、Jennifer、Jessica、Emily、Isabella、Sophia的流行起于加州和东北部,随后向中西部和南部扩散。甚至出现过东西两岸已经有了新的潮名而过了气的老名仍然在中西部各州攻城掠地的情况。相反,由较落后地区反推成功概率就较低,美国南部虽然小范围流行过几个女名,但成功输出到全国的只有Ashley一个。
六十年来美国各州最流行的女孩名字
但是一些地理和文化上相对隔绝的地区,起名往往较为独立,并不一定受流行趋势的影响。
如法国科西嘉岛和本土有海洋相隔,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科西嘉人起名受巴黎的影响比法国其他地区低得多。如Jean和Marie在全法早已过气多时的70年代,这两个名字仍然分别是科西嘉岛上最常用的男女名。德国分裂时期,两德的流行名也有所不同。总体来说,东德人取名更加保守,传统名居多。70年代东德十分偏爱如Kerstin等北欧名。而诡异的是,美式的英文简写名如Mandy,Cindy在东德烂大街,但一些俄语名如Maika等反而在西德较常见。
近年来台湾新生儿常用姓名排行
同样,台湾虽然属于中华文化圈,但是地理和政治都和大陆有区隔,所以台湾的“菜市场”名和大陆也相当不同——据统计,2013年台湾出生男孩十大名为“宥翔”、“宥廷”、“宇恩”、“承恩”、“宇翔”、“宥辰”、“品睿”、“睿恩”、“宸睿”、“柏宇”。与大陆同期出生的男孩流行的名字截然不同。而1994年入学的台湾大学生(70年代后期出生,不分男女)十大名为“雅惠”、“怡君”、“雅雯”、“欣怡”、“心怡”、“静怡”、“雅萍”、“淑芬”、“淑娟”、“志伟”,也绝无大陆时代特色的“建军”、“红梅”、“军”、“红”等名字。据“健保署”称,台湾近年来越来越偏向于梦幻的名字。
事实上,菜市场名当中很大部分是起名软件生成的。自1995年开始,中国的起名理念逐渐被一种称为“五格剖象”的祈福法则控制。所谓“五格剖象”,是根据《易经》的“象”、“数”理论,依据姓名的笔画数建立起来的五格数理关系,并运用阴阳五行,来推算人生运势的方法。
比如最典型的“张馨月”,按照“五格剖象”理论,“张馨月”一名的“人格数”、“地格数”、“外格数”以及“总格数”都是难得的大吉大利。因此, “张”姓孩子的父母,尽管知道这个名字的重名率甚高,但仍执着地加入“张馨月”大军。
【俗名需要担心吗】
随着交流手段的日渐发达和大众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俗名的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了,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可能父母并不用为给孩子起了俗名而担心——近年虽然“子轩”、“子宁”、“子健”、“子剑”之类的恶性俗名颇多,但是总体而言,名字的集中度正在下降。
比起当年一个Mary就占去24%人口的盛况,当今英国最流行的女名也不过能占到出生人口的4%。而流行名字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美国和法国的姓名流行期都越来越短,人们喜新厌旧的习气越来越重。
法国50年代至今最常见女名频率,可见不但流行时间越来越短,流行程度也逐渐下滑
就中国而言,“英”这种一个名字四千多万人的盛况已难再现。“伟”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长期位列男子常用名三甲的状况几乎可以肯定不会在“子轩”、“睿”等名字上复制。就连长期被视为台湾烂大街名代表的“怡君”也在近期终于摔出了前十。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国家近年女名相对比男名更加多样化,但汉语文化圈则显然对给儿子起个有辨识度的名字更加上心——台湾十大俗名中明显是女性名字的始终占据三分之二左右的名额,而中国大陆全部人口的十大俗名“英”、“华”、“玉”、“秀”、“义”、“明”、“兰”、“金”、“国”、“春”中也差不多有六七个基本是女性专用名。
最近,可能是因为王思聪的关系,一股“思字辈”的起名新风正在袭来,“子字辈”大有成为明日黄花的兆头,十多年后,当“子轩”们长大时,他们大概会发现除了同龄人外,鲜少有人和他们同名。
(编辑:谢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