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五位中国老师挑战英国教育:不对等的实验

\

从8月4日起,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播出教育纪录片《中国学校: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以下简称“中国学校”)。

在纪录片中,五位中国老师,来到英格兰东南部汉普郡的博亨特中学(Bohunt School),开办“中国学校” (Chinese School)。在4周内,她们以中式教学方法,给50名英国中学生上课。然后,让“中国学校”的学生与按英式教学方法上课的同龄学生一起考试,在考场上一比高下,看哪种教育方法更有效。

来自中国的邹老师宣布:“我们为你们带来了独特的中式教学。”

在英国教育中融入“中国特色”


BBC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背景是,上海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测试中名列前茅,英国排名不佳,英国主流的综合教育模式遭质疑。

2010年,经合组织(OECD)公布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测试结果,上海排名第1,香港第4,英国排名20。

2013年,经合组织Pisa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再次居首,香港第3,英国跌出Top 20,排名26。

这两次测试结果,对英国政界和教育界造成冲击。

2011年,英国政府公布《新机遇、新挑战:创建世界一流技能体制》白皮书,指出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英国经济、就业和教育普遍受挫,需要提升青年群体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2014年,时任英国教育部长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访问上海时表示,应在英国数学教育中融入“中国特色”。

博亨特中学的创新与实验

博亨特中学(Bohunt School)是英国一所优秀的、国家出资的公立综合学校,也是率先在英国为学生提供普通话中文课的学校之一。

博亨特中学的教育理念是:对学生赋予最高的期待,关心学生各自的需求,确保最好的学习和教学标准,利用每一个机会认可并奖励学生取得的成绩。在学生毕业时,希望他们充满自信,拥有技能,雄心勃勃。

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社区(learning community),博亨特中学用三个词概括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快乐,尊敬,成就(enjoy, respect, achieve)。

博亨特中学声称,取得上述成就,靠的是非常广泛的教学大纲和创新。

在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Ofted)排名上,博亨特中学成绩为杰出,该校也是《泰晤士報教育副刊》(TES)评选的2014年度最佳中学,有四大主要原因:

首先,无论课堂内外,在教学方法上,博亨特中学持续创新。第二,语言教学最具创意,灵活运用沉浸式教学法(immersive teaching),在计算机和体育科目教学中融入中文。第三,学生在苹果全球教育峰会上,成功地向校长们展示学习成绩。第四,博亨特中学既关注学习成绩,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博亨特中学以创新为豪,这一次参与BBC“中国学校”的实验,是顺理成章之事。

对于这次“中国学校”的试验,博亨特中学校长尼尔•斯卓杰(Neill Strowger)在纪录片中说:“在未来的职场上,中国学生将是我们孩子们的竞争对手。在中国,正在出现一些事情。首先,让我们了解出现的是什么事情。然后,看看是否能移植到英国的课堂。”

BBC纪录片节目制作人在解说中表示:“中国教育基于权威、纪律和无情的竞争,在英国学校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文化占主导地位,二者截然不同。”

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英国中学教育中,学校类型众多,有公学(Public School)、私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综合学校(Comprehensive School)、进步教育学校(Progressive School)及家庭教育(Home Education)等。BBC纪录片中的博亨特中学是英国综合学校中的佼佼者。

在1965年至1975年,英国中学教育出现一场“教育大革命”:在全英国普及综合学校。综合学校的宗旨是:为所有儿童提供教育机会,而不是用11-plus中学入学考试,在11或12岁时,就把儿童分为有前途和没前途的两种人。

从1965年起,英国工党政府以政府之力,为向所有英国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全力推广综合学校。1970年时,英国保守党政府再次执政,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任教育大臣,极力阻止综合学校,挽救培养精英的文法学校。但是,综合学校大势已成,无法阻挡。

时至1975年,在英格兰,90%的中学均为综合学校;在苏格兰和威尔士,几乎所有中学都是综合中学;也就是说,所有这些综合学校均已废除中学入学考试。

英国综合教育的理念,始于1920年代,在1950年代开始盛行,主张无论能力水平高低,无论社会阶层,无论贫富,无论信仰和种族,英国儿童和年轻人,均应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在英国综合教育运动中,有两位主要人物,一个是教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卡罗琳•本恩(Caroline Benn),一个是撰写首部英国教育史的布莱恩•西蒙(Brian Simon)教授。

本恩和西蒙合著英国综合教育的经典之作《半途》(The Half Way There),他们主张,中学应该反映其所在社区的民众和文化,而中学生应该在本地上中学。

就综合学校教学而言,本恩主张采用一种包含个人选择的统一教学大纲,即教学大纲可以兼容个人选择,而不是强制个人去适应固定的教学大纲。在英国综合学校,她的主张被广为接受。

在BBC纪录片“中国学校”中,杨老师说:“你们有不同的教学大纲,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没有,我们只有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标准,适者生存(注:适者生存这句话的意思,杨老师的英文表达是:You survive or you die),取决于你。”

一种是包容个性、不同类型的教学大纲,一种是单一标准的教学大纲,二者的教育理念,形成鲜明反差。

在教学实践中,主张综合教育的人士称,综合学校可以让落后学生后来居上,可以对学习需求量体裁衣。批评综合教育的人士称,综合学校拉低学习水准,并没有给儿童带来真正的平等和机会。

经过50年的实践后,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综合教育呈现危机,许多英国家长选择让孩子参加中学入学考试,努力把孩子送进文法学校(在某种程度中,这可以说是英国的重点中学),教育界和政界人士开始对综合教育展开反思、批评、争论和辩护。

正是在英国综合教育势衰、中国上海教育令人瞩目、全球中学教育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之下,BBC播出了《中国学校: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纪录片。

中国学校实验:以谦逊为第一步

在英国综合教育中,一个关键原则是,学校应该反映所在社区,与社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与当地社区同呼吸,共命运。

在“中国学校”实验中,五位中国老师,并非来自同一所学校,甚至并非来自同一个城市。据扬子晚报报道,这五名中国老师中,两名分别来自中国一流的国际化中学,三名是有着中国教学经验并在英国教书的老师。她们远离本乡本土,“空降”至地处英格兰偏远乡下的博亨特中学,人地生疏。

相比之下,博亨特中学的老师,长年在一起教学,博亨特中学的学生,均来自英格兰当地,师生都成长在综合教育的文化之中,生活在家长、亲朋好友和本地居民的关爱之下,文化,教育,风俗,传统,融为一体。

面对这一切,五位中国老师,仅凭五人之力,在一个语言、文化、教育、体制舆论、学生、家长、以及主流教学方法完全不同的国家,以4周时间,展开一场你胜我负的零和游戏,而不是一次相互学习的竞赛。

看上去,这不像是一次对等的教育实验。讲对等的话,可以把五位英国老师空降上海,或中国一个偏远小镇,用英国综合教育的教学方法,教中国孩子,英国老师还要用中文授课。4周后考试,与中国老师教的孩子比比分数。至于课余活动,中国老师不是教英国孩子包饺子吗?还可以像英国《卫报》对BBC这一实验所建议的那样,让英国老师率领中国孩子,用笼屉蒸薯条。

当然,这是玩笑之说。

英国教育传统多元,不仅仅是国家出资的综合教育。中国教育传统也是多元的,除了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儒家教化天下,道家自然若水,释家普度众生。中英教育,各有利弊,双方需要取长补短,彼此虚心学习。

杨老师在纪录片中引用孔子名言,对英国学生说:“Knowledge makes humble; ignorance makes proud.”,下面的中文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出自毛泽东,并非孔子。

西汉学者戴圣在《礼记•学记》中,如此记录孔子教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后人将孔子教诲化为:“知不足而后进”。宋代学者林逋在《省心录》写道: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毛泽东的“虚心与骄傲”一说,应是化自古人智慧。

无论谦虚之说源于何处,杨老师教导学生虚心学习,这是对的。

古人说,虚怀若谷。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出自《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中英教育沟通,是万里之途,若是大家能从虚怀若谷起步,将是一个好的开始。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郭倩荷)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