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LinkedIn让你的简历无处躲藏

在沈博阳看来,LinkedIn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一大优势是,企业通过它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被动”求职者。这就直接颠覆了企业惯常的招聘模式,企业在开始招聘活动前,可能已经在LinkedIn上锁定了一些潜在候选人。


 

(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

摄影_孙炯

上海的一位财经记者Amy,在邀请采访对象时,喜欢采取一种更新潮的方式:在LinkedIn(领英)上给对方发送站内信,邀请的成功率相当之高;一名理工科的研究生小阳,也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了LinkedIn的APP,“通过它我可以查阅实习及工作的发布信息,并且与实习单位的前辈们有线上联系。”小阳说。 

 

或许很多人仍会对LinkedIn感到些许陌生,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媒体从业者们在LinkedIn上寻找新闻内容与采访机会,不同行业的职场人士开始在LinkedIn上创建自己的简历,并搭建职业社交平台。

 

LinkedIn这个拥有超过3亿全球用户,与Facebook、Twitter并称为三大社交网站的职业化社交平台,自今年2月上线简体中文版并启用中文名“领英”以来,已经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布局。

 

LinkedIn中国位于北京东三环边上的嘉铭中心,办公室装修极其简约,保留了上一位租客的办公家具,只花了10万元刷墙、增添设备及简单装饰。这是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精心挑选之地,他为这家市值达到280亿美元的公司,确定了一条既不铺张浪费又有品质感的中间路线。 

 

沈博阳曾经在千橡集团内部创业糯米网,在百度全资收购糯米网之后,他接受了LinkedIn的Offer,帮助它开拓中国市场。

 
 

 

    圈内人士

 

打开LinkedIn的主页,就可以看到“LinkedIn领英测试版”几个醒目字样,其基本的框架文字和广告都已变成中文。国内大公司诸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都已有自己的专属页面,并在其中发布公司信息和招聘职位。最近特斯拉公司的加入,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相比起其他国外互联网企业在中国高高在上的气质,至少在现阶段,LinkedIn的朴实和本土化已经初见成效。而这一切可以归功于沈博阳和他目前带领的30多人的团队。

 

LinkedIn正试图成为招聘行业的“颠覆者”。传统的招聘方式是用报纸宣传,进行线下招聘;随后,在线互联网招聘模式开始发挥作用;如今,“社交招聘”抢走了它们的风头。

 

“我们这个招聘模式更先进,公司鼓励员工为自己所做的工作代言,更好地鼓励其他人加入。同时,也很好地展示了企业的形象和文化。”沈博阳在谈及职业社交网站和招聘网站的区别时说,“一个用户或者一个企业的员工可以很骄傲地说我是一个领英的用户,但没有人会很骄傲地说,我是某某招聘网站的用户。”

 

在LinkedIn网站上,个人用户可以创建简历、接收推荐职位信息、建立好友联系。而企业方则可以发布招聘广告,搜索用户的简历并与之联系,还能创建企业的主页。

 

LinkedIn的收入主要来自后者。企业搜索、查阅求职者资料,使用电子邮件联系求职者,以及利用该网站发布招聘信息,这些都需要付费。根据LinkedIn最新财报显示,这项被称作“人才解决方案”的业务占到了LinkedIn总收入的60%。今年第二季度该公司总营收达到5.3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7%。

 

在《经济学人》的一篇报道中,印度软件公司Infosys欧洲和亚洲高级招聘官拉杰什·阿户贾(Rajesh Ahuja),最近就利用该网站招聘了来自几百个大学的200名MBA毕业生。

 

而多数的LinkedIn个人会员为非付费会员。作为求职者,他们可以公布自己的教育及职业生涯细节,可以“证明”自己的技能,可以阅读推荐文章,并且选择性地接受来自其他“联系人”或企业的无休无止的打扰。

 

目前LinkedIn的会员总数达到3.13亿,其中三分之二生活在美国以外。对许多主管招聘的人而言,拥有LinkedIn上的招聘账户就像债券交易员拥有彭博社的终端一样,使用LinkedIn表明你是个“圈内人士”。

 

通过将大量企业和专业人士聚集到一个平台上,LinkedIn正在朝着“全球人才库”的方向迈进。今年年初正式进军中国市场的LinkedIn,目前还在组建国内的销售团队,公司尚未大规模地开始向企业推广。但沈博阳透露,LinkedIn在中国市场已经拥有了200多家企业客户购买和使用领英的招聘解决方案。

 

     世界职业介绍所

 

无疑正在变革传统的劳动力市场流动方式,企业招聘员工正在从通过专业招聘机构转向通过LinkedIn,《经济学人》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评论道:“这家职业社交网站正在成为‘世界职业介绍所’。”

 

在沈博阳看来,LinkedIn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一大优势是,企业通过它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被动”求职者。

 

通常,招聘网站只能服务于10%左右的用户,即那些在主动找工作的人,而有90%左右的人对现在的工作状态满意,但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出现时也不妨考虑跳槽。

 

在LinkedIn上,用户的简历长期存在,并随时更新,企业和猎头公司都能方便地搜索到。LinkedIn还为企业客户提供各种高级搜索,比如专门搜索在某所大学某个专业有学习经历的求职者。

 

这就直接颠覆了企业惯常的招聘模式,现在,企业在开始招聘活动前,可能已经在LinkedIn上锁定了一些潜在候选人。对这些雇主而言,LinkedIn就像一个随时可以查找、调用的人才资料库。

 

LinkedIn正在让招聘过程变得越来越“聪明”。沈博阳举例称,假使一家公司要找一名市场总监,传统的方法是从众多申请人中选出一个最佳人选,但LinkedIn能让企业的搜索范围扩大到那些暂时不想找工作的人。

 

此外,如果企业对候选人有类似于“500强从业经历”,甚至更细化到“有宝洁等公司品牌经理从业经历”等要求的时候,通过LinkedIn平台,这些条件都能被搜索出来。

 

更妙的是,一个职位候选人,他有怎样的好友关系,与行业精英的交流互动如何,这些原本属于“隐藏的个人能力属性”,也有可能被挖掘出来,成为企业招聘的考量值。雇主也顺带可以通过追踪候选人的好友关系,去向第三方询问候选人的工作表现,简单地完成背景调查。这些都是传统的招聘网站无法完成的工作。

 

“在我的观念里,这些手动的搜索还是相对初级的。未来,大数据要变得更厉害、更智能。”沈博阳称,“企业通过工具告诉LinkedIn要找什么样的人,而LinkedIn系统会自动将那个人推荐给你。这中间的精准匹配,靠的都是大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企业还可以统计出有多少自己的员工加入了竞争对手,以及从竞争对手那挖了多少人过来。借此,企业可以评估自身在行业内的吸引力。而通过观察注册用户“关注”的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的求职兴趣。

 

     沈博阳向记者介绍,现在与LinkedIn合作的企业,主要包括三类:

 

“第一类是很典型的有海外扩张需求的公司,比如说华为、联想,他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开一个分公司,其实他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不是在当地找一个猎头,而是通过LinkedIn的方式招人。”

 

“第二类是急速扩张中的国内企业比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

 

“而第三类则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你不要光看我现在在国内500多万用户,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全球的3个多亿的用户,全是你潜在的职员。你愿意的话可以把美国管理者招回来。”

 

LinkedIn正在吸引全球各行各业的用户加入,其所拥有的数据也越来越丰富。据悉,从今年6月初至今,全球范围内,LinkedIn上面的职位数量从35万猛增到约100万。这些工作岗位不仅包括软件工程师,也包括送货司机等很普通的职位。

 

LinkedIn的发展势头,显然给传统的招聘公司带来了压力。印度软件公司Infosys过去利用第三方招聘机构完成在欧洲70%的招聘任务,而现在通过这种方式的招聘只占16%。

 

不过第三方招聘机构也没有被淘汰,他们仍然将被使用到招聘的后期阶段。LinkedIn大大地增加了潜在求职者的数量,但更多的过滤工作,显然还离不开传统的招聘公司。

 

并且,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利用LinkedIn求职显得过于公开了,他们更盼望着来自专业招聘公司的悄悄接触。

 

猎聘网的CEO戴科彬在谈到LinkedIn时认为,“职业社交的模式不够接地气、不太懂中国用户,我觉得它的模式本土化需要时间。但是它的职业生态把中国一部分人吸引过来,我个人是比较认可的。我觉得这个是蛮好的一个竞争对手。”

 

而对于LinkedIn在中国能不能成功,戴科彬并不急于下一个结论。

 

     人才供求大数据

 

LinkedIn的首席执行官杰夫·韦纳尔(Jeff Weiner)曾经向所有人描绘了一个愿景,即LinkedIn未来要基于平台上的大数据,创建一个全球的经济图谱。

 

这个图谱能够显示全球范围内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到那时,全球33亿劳动人口都将有自己的职业信息,能最大限度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这个数字是韦纳尔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估计。换句话说,LinkedIn希望改变的不仅是招聘业务,而且要改变的是劳动力市场的运营效率。

 

“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五年前更多中国人要到美国去,他们学的大多是什么样的专业;而现在的趋势是人才回流,那么这些留学生是本科毕业的多还是硕士毕业的多,哪些专业的学生会更多地选择回国?”沈博阳表示,“我们把这些数据统计出来后,可以给社会和个人很大的指导,一些大学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开设相应的课程。”

 

在杰夫·韦纳尔的设想下,LinkedIn如果能够跟踪求职者、公司和大学之间的关系,绘制出人们的工作职位、资历和技能与雇主需求间的匹配图,它就能够创建劳动力市场的大数据。这些数据动态地交织在一起,可以消除人才技能和岗位需求间的错配。

 

比如降低欧洲年轻人失业率;把470万个空白职位,匹配美国2000万失业大军;或者,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从农村移民到城市寻找工作。

 

除此之外,LinkedIn也能够帮助正在读大学的大学生,看到他们的学长如何求职和被公司聘用,这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定位。一些公司也已经开始利用LinkedIn的数据,帮助他们做出设立新办公地点和工厂位置的决策。

 

这是LinkedIn未来十年的愿景。不过对于沈博阳来说,在大数据上遇到的挑战也是不言自明的。面对海量的数据,如何更好地加工这些数据,使其转化为商业洞察力,在这一点上,包括LinkedIn在内的大多数企业依然在不断地探究。

 

在沈博阳心目中,LinkedIn在中国成功的标准,是可以“在四五年以后,改变中国职场人士的习惯,大家能够在找工作之前多看LinkedIn,大家去谈合作、做商务活动之前去搜一搜对方在LinkedIn上的档案。”

 

“在中国捞一点注册用户太容易了。如果大家一旦能培养出这个习惯,商业收入、广告的收入也都会伴随而来。”

 

     专访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

 

南都周刊:我浏览了LinkedIn网站上的很多信息,发现仍有许多界面是全英文,同时关于中国本土的招聘信息仍然较少,这是否意味着LinkedIn的本土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沈博阳:许多人会给我们打上“找工作”的标签,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LinkedIn并不是一个招聘网站,而是以职业社交关系为基础的平台,这是它与诸如大街网、智联招聘等网站的根本区别之一。招聘是我们为客户开发的第一个应用,但我们还有营销、销售解决方案等等,只不过因为招聘是第一个和最赚钱的一个,所以很容易有标签罢了。

 

我们最核心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中国本身,而是我们背后海外三亿多的用户和无数企业,作为唯一 一 家全球化的职业社交平台,只有LinkedIn可以自由连接并招聘本土中国人、外国人、海外华人。那么我们首先便是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我们并不仅仅看重中国有多少用户,而是把全世界的各国的人都拉进这个圈子,和海外相连是最重要的。

 

南都周刊:和中国传统招聘网站相比,LinkedIn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沈博阳:曾经听某个国内招聘网站CEO说,相比起LinkedIn,他们更牛,一是他们的用户拥有每周上线1-2次的活跃度,而我们只是每月一次;另外他们拥有8000万的用户群体,而我们只有500万。对于这样的一种比较方法,我只能说他在偷换概念。的确他们的用户在需要找工作的时候,活跃度很高,但一旦找到工作了,多久登录一次网站?相比来说,我们的用户无论是否换工作,都能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因为我们的用户登录LinkedIn是为了满足增长知识、拓展人脉的需求,而并非单纯找工作。相比起来,我们更加细水长流。

 

南都周刊:中国社会讲求人情关系,很多人脉都是通过线下的饭局、酒会来建立,但LinkedIn强调的却是在线上公开的交流,这是否会在中国水土不服?

 

沈博阳:讲求关系和人脉是中国社会的特点,但在这一点上其实中国和美国没有区别。LinkedIn之所以在日本做不好的,便是因为日本人一旦进入一家公司,可能一干就是一辈子,但中国人换工作的频繁度,对成功、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的渴望比美国人更甚。LinkedIn能够在北美取得成功,它的成功也很有可能在中国被复制。

 

南都周刊:您刚提到了互联网企业要紧随潮流,那随着时代的发展,LinkedIn会不会把握不住年轻人的心而没落?

 

沈博阳:现在可能出现一些新潮的推荐求职等,但这归根到底只满足了10%主动求职者的需求,剩下90%的被动求职者,他们的需求没有变化。

 

在LinkedIn上确立的职业身份,你的毕业院校,工作经历等等,这些都不会变,当你找工作、需要建立各种人脉时,也都需要用到它们。我们的确是一个不时髦也不性感的工具类网站,不像那些在几年时间就不断颠覆、换位的猫扑、开心网、微博等等,但同时,我们随着时代变化可能遭遇的风险将会降低。

 

南都周刊:请您预测一下LinkedIn接下来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沈博阳:我们充满信心。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中国人究竟对于加入LinkedIn准备得有多好,身为一个国际化平台我们如何在维护国际化的同时满足本土需求,都是挑战。但不管怎么说,风险与收益并存。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