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萨缪尔森论中国经济

  被誉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的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2009年12月14日辞世。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位大师的仙逝表达哀思。美联社高度总结了萨缪尔森一生的主要成就,认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主要在于: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我曾于1997-1998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当访问学者时亲临他的办公室拜访过萨翁,此后曾在《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上回忆发表过萨缪尔森与笔者谈论分析中国经济的文章。如今,萨翁辞世以一年有余,今天重新回顾和整理一下萨缪尔森对中国经济的论述,颇觉大师的深厚理论功底和对中国经济的洞悉。

  一、重视私营经济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作用

  这是1998年5月我在美国时,萨缪尔森在他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公室跟我交谈后我所作的整理。当时,萨缪尔森认为,中国目前大量的企业是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但是,中国要走市场化取向的经济道路,必须扩大私营企业的比重。中国近一、二十年来,私营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还不够,发展的渠道应多元化。萨缪尔森指出,现在中国出现了一批高科技、高智能型的私营企业,这是好事;但私营企业不能只往高科技道路上走,政府还应引导私营企业朝以吸收社会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发展。高科技、高投入的企业吸收劳动力较少,对于解决中国大量存在的劳动力剩余问题不起很大的作用。而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侧重于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生产企业。目前中国的出口产品生产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现在美国商店里有许多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据说大多是国有企业生产的。私营企业也要拓展出口渠道,生产出口加工产品。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韩国和台湾等一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他们依靠发展出口加工企业、走出口导向型经济道路而成功地使国内经济取得了增长,韩国在20多年前私营出口企业的力量也很薄弱,但通过20年的发展,私营企业的力量就很强大了。反之,前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变革过程中,由于没有大量的私营企业吸收失业人口,是导致此后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考虑发展私营经济的另一条理由是,由于目前中国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良,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冲击很大,企业向银行贷款,银行明知贷款很可能变成死帐,但由于银行是国家的,企业是国家的,银行有义务或不得不向国有企业贷款。银行到期收不回本金和利息,银行的再运行、再贷款的钱从哪里来?怎么办?在美国,银行是私人的,最后银行只能破产倒闭。但在中国,银行也是国有的,是中央政府管的,政府只能靠印钞票来维持银行的正常营运。钞票发行过多,必然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使职工名义货币(名义工资)增长率上升,但实际工资增长率大打折扣,即使是经济高速增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职工及居民的实际受益会降低和减少。而如果企业是私人的,银行在贷款时就会考虑到企业的偿还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从而向一些运营良好的私营企业贷款,减少了银行自身的风险,对国家和政府是有益的,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积极的。

  此外,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是十分相关的。中国人口面临两大困难,一是劳动力人口大量过剩,失业人口多;二是劳动力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低,贫困化现象仍很严重。所以,中国经济学家们应充分重视并致力于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包括总人口数、农村人口数、城市人口数、城市劳动力在国有企业中的比重等等,还包括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成年人口中中学毕业生的比例、大学生的比例以及大学如何合理收取学费,以使贫困家庭也能负担得起高等教育费用的问题。

  总之,萨缪尔森认为,中国不能忽视私营经济在吸收就业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出口加工型的企业应以私营企业为主。

  二、中国走的是混合市场经济之路,中国要警惕资本的本性----惟利是图

  萨缪尔森认为,他的经济学是“中间道路经济学”,核心思想是主张“混合经济”。他在1998年10月发表的《中间道路经济学》中写道:“左派和右派的思想家喜欢用极端对立的方式思考问题,这不是我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作风,认真研究经济的经验,加上50年来学习和发展错综复杂的经济理论,都迫使我不得不成为折中主义者:在个人的创造性和最优社会规则之间,寻找一条中庸之道。可以肯定地说,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不仅会导致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发展到完全不必要的程度,而且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宏观经济不稳定性――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经济衰退与经济不景气,还有投资型金融泡沫与狂躁的价格暴跌危机”。因此可以说,萨缪尔森在10年前就预言了这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

  萨缪尔森还谈到了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他说:“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正在从一种命令式的计划经济发展成为一种混合的市场经济,为什么我不说中国正在从共产主义转向资本主义,这是因为,纯粹的资本主义只有在本世纪的20年代的美国才能找到,我就是在这种制度下长大的,现在,它成了一个已经灭绝的物种,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无论哪里也找不到它”。

  2006年,萨缪尔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以前一直是学习苏联模式的。但事实上,斯大林之后的制度是行不通的――苏联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苏联是一个军事强国,他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物理学家,但与此同时,苏联人的寿命在缩短,这在任何社会都很难出现。战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是女人53岁,男人50岁;现在他们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80岁。二战之前的中国上海,每1000个新生婴儿中大概只有500个能活过一年,这主要是由于排污系统以及疾病所致。现在中国的平均寿命在70岁以上,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平均寿命还可以大大延长。萨缪尔森认为,在苏联连平均寿命都在下降,可见它的制度已经失灵到了什么程度。

  现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正在大踏步走向市场,尤其是中国从小规模工业和农业着手,而不是去搞1.5万人的大工厂。从某种程度来讲,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90年代初,外资在中国开设工厂很容易,有优惠政策,不用交税,劳动力工资很低。这种合资企业在培养劳动力方面很有好处,因为有朝一日你就会有能力自己单干了。但萨缪尔森认为,中国在试图得到资本主义的高效率的同时,也必须警惕资本主义的副产品----那就是惟利是图。

  对中国的许多人来说,资本主义的罪恶之一是“惟利是图”。但是,赚取利润是资本主义运转的原动力,而且在竞争机制下,来自他人的竞争是一个人所能获取利润的惟一限制。

  萨缪尔森还认为,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必须注意基础性的管理手段,合理利用投资管理工具。那些认为亚洲有其独特文化的看法,萨缪尔森认为,这在商业领域内,是一个危险的幻觉。“每一项新的投资决策都应当考虑未来的回报。日本所有的银行记录都不公开,人们无法得知他们投资的回报率如何,我觉得中国的企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在资本流入减少时显现出来。国际收支盈余带给了中国大量外汇储备,但所有国家都有陷入危机的可能,不管它有多强大,美国也不例外。”

  三、全球化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中国是任何转变的关键,将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体

  这是2005年9月17日萨缪尔森接受德国《明镜》周刊记者采访时的观点。萨缪尔森认为,在全球化中,不可能人人获益。人人获益,只是一个谎言。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全球化的反对者。他对欧洲在战后的崛起就相当肯定。他认为,在战争年代,经济只是一种零和游戏:如1870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俾斯麦的崛起意味着拿破仑三世的衰落。而战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德国崛起了,法国同样也崛起了。如果没有全球化的动力,就不会有强劲的世界性经济增长。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从全球化中得到同样多的好处。在大多数情况下,除了双赢局面之外,也有一些赢-输局面。

  那么,全球化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萨缪尔森认为,那就是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会拉大。“全球化会提高我们的富裕程度,但也会使我们变得更加不安全、紧张和不平衡。它在美国致使就业者胆战心惊。”

  既然全球化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萨缪尔森认为,放慢全球化进程不失为良策,但不能也不应该让全球化进程停下来。“我们可以用税收制度的力量,把像我这样的富人的钱再分配给不富裕的人。这几乎不会阻止我们的经济增长”。

  萨缪尔森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水平不同的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紧张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这些国家之间不出现紧张关系,那倒会令人吃惊了。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自由贸易在某种程度上是廉价劳动力进入你的国家的替代物。如果欧盟作出将新的国家纳入共同体的决定,那么欧盟不仅仅是在作经济决定,而且也是在作社会决定。如果人们宁愿转移工作岗位,也不愿让廉价劳动力进入自己的国家,那会减少一些社会紧张关系。

  近年来,印度和中国的发展令人注目,比拉美国家更有成效。对此,萨缪尔森认为,印度只沉睡了40年。而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就能超过日本,这是不可避免的。萨缪尔森甚至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体,如果它不受政治制度阻碍的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如果”。

  2009年10月,萨缪尔森发表了《全球化能否得到救赎》一文,在论及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全球经济时,认为“中国是任何转变的关键”。他论述道,发展中国家可以取代美国消费,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些国家早已占领了全球产出的一半以上,其中中国、印度、巴西加起来约占50%。

  社会对住房、消费和医疗保障有着巨大需求。出口带动型的增长,除了能提供工作职位外,没有其他意义。发展中国家应该为本国市场生产更多产品,而减少出口。国内消费越强大,就越能增加其进口的需求(因此,美国出口更多而进口更少)。如果这样,那么经济学家所称的“全球不均衡”――美国严重的贸易赤字,以及与其相应的中国和其他地区庞大余额――将会萎缩。全球经济增长会复苏,问题将得到解决。

  萨缪尔森认为,这样的变革正在发生。相比起患有战斗疲劳症的美国消费者,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正积极发展自己的经济,如政府开支增加,信贷增加等。萨缪尔森对中国第二季度7.9%的经济增长率印象颇为深刻,他认为,中国是任何转变的关键。

  四、中国特别需要《经济学》

  1999年,在他创造发行奇迹的《经济学》一书的第16版中文版序言中,萨缪尔森这样说到:就政治经济而言,中国无疑是个正在重新崛起的国度。中国的党政领导人和广大老百姓已经选定用市场竞争机制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

  上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大家对初学经济学的学生是否需要明晰而新潮的教科书尚未达成共识。今天,这个问题已经时过境迁。……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在其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特别需要这本教科书为之服务。19世纪,经济学这个社会科学的“皇后”,一直被视为“沉闷的科学”。而今天,在世纪之交,全世界的经济学都已经变成了富于挑战的学科。

  正是他的这本著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