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步德迎:萨缪尔森与马克思的经济学

  ——萨缪尔森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卫道士,而是真正的学者,他所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在160年前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们今天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一种纯粹理论变成实用理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摒弃对西方经济学的排斥态度,将西方经济学的科学精华吸收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研究解决供求矛盾、失业问题、通货膨胀、贫困问题、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有效方法。

  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2009年12月13日逝世。斯人已去,思想永存。他的巨著《经济学》对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我国迈入市场经济过程中宏观调控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笔者28年前在大学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的教材。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几次经济周期,无论是抑制通货膨胀还是防止通货紧缩,《经济学》中提出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经济学以其实用性受到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家的垂青,也导致我国经济学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潮流泛滥,特别是在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后,贬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捧扬西方经济学的势力愈来愈盛,尤其是在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中,仿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是得益于西方经济学,而把我国经济的落后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当然,这种思想倾向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激烈抨击。但是,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声音相比,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声音要微弱得多。在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声音中,也有不同的表达,一种是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它只是为阶级斗争寻找理论依据,并不能用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另一种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曾经是正确的,但现在过时了,已经不能用来解释现实的经济现象了。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曾经很好地解释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而且能够用来解释当代市场经济(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本文将尝试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做一个探讨。

  一、混合经济——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殊途同归

  不带偏见地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许多论述与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并不矛盾,西方经济学者反对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的剩余价值论和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理论。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旨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探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了废除私有制的人类历史发展方向;而西方经济学则主张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侧重于寻找经济危机或经济失衡产生的具体原因,探讨通过一些政策手段在短期内消除这些原因的办法,从而帮助社会度过经济危机,解决经济失衡问题。马克思的经济学确实没有研究在保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而这恰恰是西方经济学所做的工作。其实,西方经济学家并不一概反对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而是反对暴力革命的理论,并不反对社会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

  关于当今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萨缪尔森说道:“几乎在不知不觉中,纯粹的资本主义已经逐渐演变成保持公私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控制权的混合经济。”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实行改革,引进私有经济的活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因此,如今的社会主义也已经成为一种混合经济,与西方混合经济不同的是公有经济成分比重更大,而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则已基本一致。因此,萨缪尔森《经济学》中介绍的原理和方法,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各有千秋

  用医学来形容这两种经济理论体系可能很贴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类似于中医理论或基因理论,研究社会经济的基本关系和本质联系,指出为什么,并提出一条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重在治本;而西方经济学则类似于西医理论,研究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各经济指标之间直接的相互关系,侧重治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关系,西方经济学则研究经济现象的外在关系。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容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话,西方经济学就是近视镜和老花镜。不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去否定西方经济学,也不应用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因此,我们研究当今社会经济现象,不能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不能不学习西方经济学。

  不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不到市场经济的本质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不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学西方经济学,在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必须变革生产关系的情况下,面对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失衡现象,就会感觉束手无策,任由社会矛盾激化,加剧社会和经济的动荡。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就像对待中医和西医一样,要正确认识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将二者有机结合,来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除了在功能上的不同外,在方法论上也有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侧重抽象方法和定性分析,而西方经济学则更多地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抽象性使得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指标与现实中的经济指标不一致,如平均利润率、价值、生产价格等指标在现实中都很难直接找到,因此很多人理解不了,甚至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者也常常产生错误的理解。

  而西方经济学中使用的指标都是现实中的指标,分析方法与一般人的经验也很一致,因此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考虑治本问题,没有考虑治标的问题,理论性强于实践性,而西方经济学则主要考虑治标的问题,并且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也使得人们容易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用,西方经济学有用。其实,抽象方法和实证方法都是研究经济所需要的,而看似没用的抽象方法更加科学。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发现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但不可能找出它们的内在因果关系,要找出因果关系还必须使用理论和抽象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虽然不同,但在许多结论上是相同的,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利润率递减规律和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基本是一致的;二者都认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只是马克思认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而西方经济学中没有价值的概念。价值是判断价格高低的基本尺度,判断一个行业或一个产品价格是否过高,还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没有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只能依赖所谓“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而这种自发调解在很多情况下是失效的。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兼收并蓄

  过去我们常常听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将西方经济学贬斥为庸俗的辩护经济学,而今天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也都是在论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正确性,很少看到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人感觉我国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护经济学。这看上去是在维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实际上是在伤害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我们今天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一种只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纯粹理论,变成一种不但能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能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的实用理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摒弃对西方经济学的排斥态度,将西方经济学的科学精华吸收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研究解决供求矛盾、失业问题、通货膨胀、贫困问题、金融风险问题、国际收支问题、环境问题、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思维转向执政党思维后对理论工作者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如果我们认真思考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也在与时俱进,也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主张,从主张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转向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特别是遇到经济危机时,西方国家政府都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如利用税收的再分配功能和社会保险来部分解决贫困问题,通过对银行利率、准备金率的调控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通过产业政策鼓励先进技术并对落后技术进行限制,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对工人的过度剥削,通过遗产税的征收将已故资本家的财产大部分收归国家,等等,这一切都在为马克思主张的社会所有制和消灭剥削创造着条件。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理由拒绝吸收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科学部分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

  四、要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结合使用

  应用西方经济学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不能简单化,比如当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出现供大于求时,西方经济学开出的药方就是刺激需求,虽然能够解决问题,但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照方抓药的做法有时会加剧结构矛盾,为更大的市场失衡埋下隐患。因为供大于求的原因既可能是需求不足所致,也可能是供给过剩所致,而供给过剩又分为相对供给过剩和绝对供给过剩, 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形成的供给过剩,绝对过剩则是相对于潜在需求来说的过剩,即相对于需求饱和的过剩。如果是相对过剩可以通过抑制供给能力的增加逐步达到供求基本平衡,如果是绝对供给过剩,那就只能压缩生产能力达到供求基本平衡,而采用刺激需求的办法只会造成无效需求,浪费社会资源,同时向社会提供错误信号,进一步加大过剩生产能力,恶化供大于求的矛盾。

  萨缪尔森所推崇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代表凯恩斯主义,是目前全世界的主流经济学。他们最擅长的应对经济危机的手段,就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他们甚至认为使用刺激需求的药方无须考虑供求失衡的性质,保证药到病除。当经济学家要求政府这么做时,他们把政策的目的放在减少失业上,于是很容易赢得政治家和民众的支持,从而使这种政策大行其道,畅通无阻。虽然短期内确能产生一定效果,但在很多情况下,只不过是把矛盾向后推迟或者暂时掩盖,常常导致更大的危机。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各种需求相对饱和,运用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政策解决经济危机效果注定不好,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居民消费水平还很低,需求增长空间很大,当出现供求结构失衡导致的经济危机时,适当地刺激需求有利于防止经济过度调整,并减缓失业矛盾。但是必须明确,这种政策只是减轻危机冲击的手段,相当于医生治病时采取的辅助手段,本身并不能治病,如果把这种辅助手段当成治病的主要手段,甚至当成保持健康的主要手段,那就大错特错了。

  用马克思主义按比例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西方经济学中宏观调控手段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用于长期保持经济发展的均衡可持续,即更多地将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用在经济扩张期防止结构失衡上,而不能仅仅当作出现经济危机和结构失衡时的应急手段。

  特别是在商品和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大幅度上升时,西方经济学没有办法判断这种价格上升是否合理,只能寄希望于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而应用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原理分析市场价格与其生产价格的偏离程度,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泡沫和泡沫的严重程度,进而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调控措施不外乎西方经济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见,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分析判断问题,用西方经济学提供的药方解决问题,是搞好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论。

  最后,应当提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其中有对单纯追求GDP的批判,提出了循环经济和用经济净福利指标(NEW)来代替GDP指标的思想,很有前瞻性(距今已有30多年);书中对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能源危机、贫富分化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投机问题等当今的热点问题都有重要论述。令我惊讶的是,书中还提出了经济发展的终极形式和目的的问题,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但已论及社会生产将不以利润和财富为目的的思想,从中可以看出,萨缪尔森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卫道士,而是真正的学者,他所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在160年前已经给出了答案: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