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老师,林少宫

育人如斯

  华中大导师:海外有“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家群现象”,大部分都是林老师的学生,您作为林老师的学生,对他育人方面有什么样的深刻印象?

  唐齐鸣:林老是真正的大师,为人、做学问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林老一直以来能把握国际学术方向、关注前沿问题,按照国外的模式进行教学,对课程设置、教材引用方面都有非常清晰的把握。我记得第一次跟林老师一起做课题时候,是在八十年代末,林老师严格地要求我们读原版外文文献,定期一起讨论。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看原版的书或研究文献,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收获很大、对课题研究的帮助也很大。现在我们教学也是效仿林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尽量了解国际一流的教学和研究动态。

  林老天天读书,只要图书馆有新书、新资料一定第一时间去看,也让海外的朋友学生寄来最新的材料。他了解到前沿的杂志就让图书馆订,让学生去阅读。后来他的很多学生在海外作出突出的成绩也得益于扎实的数理基础、经济理论以及在国内时对英文文献的阅读。

  华中大导师:林老师在教学上有没有什么特殊的风格方式?

  唐齐鸣:他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要学生了解国际研究前沿,做事非常认真,教学、研究都是。林老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产生很大影响。我们现在也是,一门课教了再多次,每次上课前也要认认真真地备课;对待学生论文也是,要像林老师那样严格、认真。

  记得我写第一篇学术论文的时候,对论文的要求、规范化的格式把握不准,林老师当时给我很多指导,一字一句地帮我修改。他的国学功底深厚,文笔非常好,语言精练,一般人都不可企及。论文经林老修改后完全不一样。

  林老师人很温和,很宽容,很少批评人。他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感召学生,学生们都不自觉地以他为榜样,认真、踏实做学问。

  这样,林老师培养出田国强、艾春荣、谭国富、宋敏、刘安平、文玫、尹东平、刘立群、李东等知名专家学者。但林老并没有把好的人才留在身边,而是大力将他们推出去,有机会有条件都让他们出去深造,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对于一个导师来说也是很可贵的。

治学如斯

  华科大导师:林老师在我校组建数量经济学专业时是怎样的情况?

  唐齐鸣:1987年,我跟随林老师、李楚霖老师、吴燮和老师等一起从数学系转到当时的经管学院,组建数量经济学系,创建数量经济学专业。我国在数量经济学领域起步比较晚,这样做也是为了推动国内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当时克莱因等很多国际知名学者来中国办数量经济学的讲座时国内都是林老师做翻译。建系以后开始招收数量经济学本科生,随后招收数量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李东就是当时第一届数量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毕业的。

  华中大导师:林老师后来在促进学科发展上有哪些特别的主张让您印象深刻?

  唐齐鸣:林老师后来提出要把海外校友的力量利用起来,建立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推动国内数量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教学和研究,组建本科经济学一一数学双学位班,培养高水平的本科生。这个主张得到当时周济校长的大力支持,他几次参与我们的讨论。2000年,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维茨(L.Hurwicz)也应邀参加了成立庆典,并受聘为该中心名誉教授。研究中心建立以后,除了李楚霖老师和我以外,艾春荣、田国强、宋敏等都在中心兼任副主任职务,定期回来做讲座。在第一届经济学一一数学双学位班培养过程中,艾春荣、田国强、宋敏、李东等都还回来担任这几门课程的老师。林老师是为培养人才,让学生可以在国内一流大学继续深造或者出国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林老还在国内首介建立“计量金融学”,在学术界受到了积极的响应。

  2002年,在林老的倡导下,经济学院举办了“高级微观计量经济学讲习班”,艾春荣联系到他在国外的导师、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麦克法登教授,我们学校和中国社科院共同发出邀请,请麦克法登教授出席“中国计量经济学年会”和“高级微观计量经济学讲习班”,并作学术报告。讲习班完后,他把在中国讲学得到的所有的酬金都留在经济学院,加上林老的部分稿酬,建立了“麦克法登—林少宫奖学金”,资助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第一届奖学金颁奖的时候,当时的樊明武校长还亲自来参加颁奖仪式。林老还号召三个儿子和海外学生捐钱,扩大奖学金金额。

  华中大导师:林老师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哪些做法,您觉得非常卓越?

  费剑平:林老师开始是在数学系教公共课程。后来60年代——当时中国的统计学还处于空白期——开始讲统计学并且引进国外最好的统计学教材。他自己写了《信息论》一书,用到一些统计学的方法。但是当时国内统计学几乎是一片空白,基本没有人听说过,出版社审稿能力有限,所以一直没有出版。最近,林老师想起这本书,想要丰富完善再出版,但是身体状况己经不允许。

  我1998年开始协助林老工作,至今引进上千万字优秀的计量经济学著作。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没有跟林老好好学习。只能不断地问他,麻烦他。这些工作都是想要帮林老实现一个愿望,就是让中国最有影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都来自华中大。

  起初林老做这个工作是由于中国在这方面很缺乏,他要为全国的读者负责,想让学生有更系统、更多的选择。交给别人做不放心,所以亲自来做。林老做事非常认真,非常严谨。他能把一百多万字的著作前后出现的地力一对应起来,注意到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前面用的一个术语,后而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卜用了另一个术语他都能发现。有时,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加以区别的东西他都很计较。比如在统计学里的“标准误”“和标准差”,英文里是standard error(对总体而言)和Standard deviation(对样本而言)。我们觉得没有LO-要区别,他认为这是致命的错误,就要求我们一定不要错。

  华中大导师:林老这几年还在关注学院发展吗?

  唐齐鸣:林老一直非常关注学院发展,2007年,经济学院新大楼建起来时,他的身体己经不太好了,但还是亲自来到院里,到自己的工作间去看了看。他一直很关心学院发展、学术建设方面的事情,经常打电话对学科、学院发展和海外人才的引进提出建议。

为人如斯

  华中大导师:生活中的林老是怎样的?

  唐齐鸣:林老一辈子为人正直,朴实,处事低调,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林老师常做家务,买菜、针线活、打扫都是自己来。我们以前笑他总拿个旧包包到集贸买菜。任何时间去林老家,桌面上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林老一辈子看书、学习。这几年眼睛不行、耳朵也听不见,不能跟人交流,这是他最苦恼的。只要能看见他都坚持看书,住院都把书籍、学生的论文带到病房里去看。

  华中大导师:林老师在为人处事方面是怎样的,有没有哪些故事让您印象深刻?

  费剑平:林老的人品有口皆碑,无不赞叹。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不计较任何得失。

  他很少花时间吃饭应酬,无论这个人级别有多高。以前我们国家有个厅局级干部,很少到高校拜访学者,但是慕名来拜访林老。到了中午,见林老不提吃饭之事,便说道:“林老,我请你吃午饭吧?”林老说:“我也不请你,你也别请我了。

  他只关心一点就是学术,只有学术可以激励他。80多岁时,我们从美国拿回一本原版书,他立即拿过来一口气读完,而且看完书一定要写文章。觉得自己了解越多心里越踏实。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物质生活对他刺激不了。

  林老不肯给任何一个人添任何一点麻烦,哪怕是对自己很重要,对别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唯恐耽误别人一点点时间。

  有时候下雨,他要搭车去看住院的老伴,完全可以叫个同事把他送去,但是他没有,就是自己走到校门口,然后打车去。其实就是几分钟的一个事情,他都不肯。自己再苦也要自己完成,不麻烦任何人。

  2006年我刚回国时,跟他聊天,说在美国开车开习惯了,想买辆车。他当时就说要资助我两万块钱,担心我买不起。他说买车太有必要了。我这才听他讲起以前在美国开车的经历,当时他的车技还不错,可是回国以后却再也没摸过车了。尽管如此,他完全没有抱怨的语气。当时我说,买车除了为自己,也为了林老需要的时候帮他的忙,所以每次去都把电话留给保姆,让他们有任何需要给我电话,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接到一个电话,没有接送过他一次,哪怕是到校医院。

  2006年冬天的时候学校供暖,保姆说林老试了一下,观察了暖气表一天,觉得很贵,太浪费了不肯烧,最多只烧一个房间。我听了很生气,我说你把卡给我我给他充,但是第二天,他就把卡藏起来了,不再让保姆动。

  他不麻烦别人,但是自己可以不辞辛苦地帮别人做事情。有时我随口说要找一个文献,他就可以查遍书橱所有资料甚至打电话到美国问。我的小孩出生,林老知道后跑遍华工的市场给小孩买浴袍。我非常感动。

老师如斯

  华中大导师:近几年林老的状况您了解吗?

  费剑平:现在最担心的是他的健康,2001年之后林老.开始出现听力问题,后来视力也出现问题,在对面都很难看清楚。随着年龄增大,其他的症状也慢慢出现,比如记忆力衰退。他听不到声音,不能辨别自己的声音是高是低,是轻是重,长期听不见说话,语言能力也在退化,行动也很迟缓。

  之前,他的夫人就说,不要不服老,你这个年龄不适合承担这么多工作。林老总还自信有能力,还能做。直到视力出现问题。

  “十一”我和梁晶一起去看望他时,他说了一句让我们都非常痛心的话,他说:“我现在听不见了,看不见了,我是废物了。”在他的价值观里,一个人不能干活、不能看书了就是废物了。这句话让梁晶教授哭了一场。

  华中大导师:您觉得林老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费剑平:林老总觉得自己一辈子没做什么。但是在我们心目中他不亚于院士做的贡献。他填补了中国计量经济学的空白。担任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数理界、统计学界都很推崇他。

  他做了很多引进工作,原创工作少。现在很多人觉得引进工作没有原创工作价值大,但是他不计较,他觉得在当时的中国,引进工作是比发表几篇对学界影响不大的文章要有价值的多。而事实也证明,他做的基础性、普及性的工作是对中国发展推动更大的工作。如果他不这样做,也不会有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不会有中国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科如今的发展。假设当时他没有做,到八十年代再开始做,开始培养老师,那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学生的培养?他做了一些在别人看来默默无闻、无所谓的工作,但是实际上是做了一个对社会非常大的工作。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后来应用于农业发展,产生非常大的社会效益。社会可以低估他,
但是聪明人不可以

唐齐鸣:

  女,2002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兼金融系主任;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学、计量经济学。

费剑平:

  男,生于1972年,2003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2008年被评为“我最喜爱的导师”之一。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