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贝克尔:我喜欢“经济学帝国主义”

 

  初夏的北京,众星云集。经济学大师压境。电视台把黄金时间、报章把最佳版面都留给了诺贝尔奖经济学家论坛。在商业和经济成为社会中轴的中国,经济学似乎也有渗透一切的强大势力。要说到“经济学帝国主义”,恐怕不能遗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

  这位睿智的老人,将经济学的视野拓展到犯罪、家庭、偏好的形成、歧视等社会问题上。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是“将微观经济学分析扩展到更大领域,比如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和交往,甚至非市场行为”。他以经济学教授的身份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莘莘学子们众星捧月般等到了贝克尔的光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贝克尔说,在某种意义上,他喜欢“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个说法。“这不是一个社会征服另一个社会那样的概念。经济学的方法可以用于更广泛的方面,而且可以和物理、生物、化学、生物工程等学科结合起来。经济学家想知道,能否用经济学的工具解决一些传统经济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例如社会、家庭、犯罪问题等等。”

  在北大汇丰经济论坛上,贝克尔的演讲题目是“现代经济中的知识、人力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

  贝克尔在演讲中重申了他在1960年代做出的贡献——将人置于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他在演讲结束时说:“我们谈论经济时会想到机器和有形资本,看到经济是由政府管理的,我们也可以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问题。人力资本以人为主,所以一个经济是否成功,要看它能否把个体所拥有的技能充分发挥出来,能否把人放在经济的中心位置。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带来的最大的革命性突破就在于此。”

  停车产生的灵感

  许多人都知道,贝克尔在寻找停车位时,产生了研究犯罪经济学的灵感。

  加里。贝克尔必须做出决定,而且要快。这位年轻的教授要迟到了,一个考生在等着他。在纽约市里找一个停车位不那么容易,而哥伦比亚大学当时没有为员工保留车位。所以,要么就非法停车,要么就找一个停车位。这就是他面临的选择。

  贝克尔大致盘算了一下,停在非法停车点不花钱,而选择数个街区以外的停车场,要走很远的路,还有一笔停车费。他接下来思考,自己有多大可能会被抓住。

  在走到考场的10分钟里,他意识到,警察——如果他们是理性的——一定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即抓住违法停车者的几率。他们不想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巡视上,他们也会做点概率分析。可以说,警察正在与违规者正展开一场思维较量。

  这个有趣的课题,点燃了贝克尔的犯罪经济学思想火花。在他眼中,犯罪不是社会压迫的后果,犯罪者也不是社会状况的牺牲品。罪犯一样希望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当一个人从犯罪中得到的利益,如盗窃得到的赃物比做其他事情,如开出租车或炒股票所获得的利益更大时,他就可能犯罪。而在社会这边,犯罪的社会成本是由跟踪、逮捕、审判以及随之产生的惩罚构成。

  于是,贝克尔建立了一个罪犯的模型,一个社会的模型,把两者放到一起,这样就能算出有多少犯罪事件。这个想法具有政策涵义,对国家来说,是否应该使用更高的惩罚措施用以威胁,或安排更多的警察,以提高惩罚罪犯的可能性,贝克尔可以给你算出结果来。

  更神奇的是,这个工具可以检验各种法律的效果。比如环境法是否应该对环境污染、对逃税或政治献金进行惩罚,以经济学的观点可以给出一个理想的惩罚方式和惩罚标准。贝克尔甚至认为,把毒品合法化,让毒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原则来决定,毒品增加,贩毒无利可图,这种非法活动和犯罪就会减少。

  经济人的迷思

  除去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十二年,贝克尔几乎在芝加哥大学度过了他的全部学术生涯。他的著作被普遍认为是芝加哥学派观点的典型代表。现在,“芝加哥学派”通常意味着把市场作为大多数经济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他们相信,经济学家的标准假设“经济人”——一种总是试图使其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单位——能够解释人类行为的所有方面,而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正是后一种、而非前一种信念代表了贝克尔对经济学贡献的特性,它也被指责为“帝国大厦”和“知识帝国主义”。

  不过,贝克尔那些精巧的理论模型、可供验证的假设、令人惊诧的精确预测,还是赢得了批评者的尊重。他那些最初饱受争议的观点,多年后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经典原则,他的分析方法也在法律、犯罪学、家庭社会科学、人口学和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他看来,市场比个人要“理性”得多。经济学家分析市场,了解它如何运作。因此,贝克尔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市场——经济学是一种市场理论。个体的理论只是攻克市场问题的一个途径。

  落入凡间的经济学

  有意思的是,贝克尔在商界也有其影响力,这得益于他平易近人的文风和笔耕不辍的媒体写作。有人在评选商界智者时,将他列在第五位,排在前面的是迈克尔。波特、汤姆。彼得斯、罗伯特。瑞奇、德鲁克和彼得。圣吉。由于这个排名是按Google搜索、《社会科学期刊引用文献索引》和LexisNexis全球学术在线资料库三者相加的结果,想必贝克尔在《商业周刊》写作19年的专栏帮了他的大忙。

  1985年6月,《商业周刊》开始邀请一些专家为“经济观点”专栏写文章。当时,大多数经济学家在媒体上讨论经济话题时,还集中在预测GDP、通货膨胀率的走势和其他宏观经济学问题。似乎存在一个真空,没人讨论公共政策以及影响个人、家庭、公司和政府的激励的各种事件。贝克尔很适合填补这个真空。

  普通读者被经济学吓坏了。贝克尔发现最初几个专栏是最难写的,他要用简单的、可被普通人理解的语言,表述复杂的经济学思想。开始他以为自己只会做一两年。不过后来他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这项工作,爱上了用简单的语言、以经济学的理性推理来讨论现时最重大的话题。

  各种各样的事件为他提供了谈资。他的话题涉及政府管制与自由化政策、劳工市场及移民人力资源和学校教育、家庭、歧视、犯罪和毒瘾、国际贸易和国际协议等等。难怪在此次北大演讲时,当听众抛来五花八门的问题,如大学生找工作难、虚拟经济、中美贸易、中国的发展战略时,贝克尔都可以应付自如。

  一次又一次,贝克尔在专栏文章中回到他的中心主题:是正确的市场激励,而非政府管制,创造了最好的社会和经济结果,不管是印度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率的经历,还是非洲让更多小孩上学的努力,不管是减少犯罪还是限制福利,不管是处理全球变暖还是让欧洲振兴。

  2004年7月,贝克尔结束了他在《商业周刊》每周一篇、历时19年的专栏。总编斯蒂芬。谢帕德感慨说,“这是他的最后一篇‘经济观点’专栏,我们会心酸地想念他。”他认为,贝克尔是“我们时代最有原创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那富于思想性的、保守主义的声音,在一个到处都是喧嚣的、充满党派之见的理论家的时代显得很特别。他永远是一个绅士,但也是一个站在不同于流俗的位置、敢于面对来自各个方向批评的绅士”。

  这位绅士并没有远离大众,从去年年底开始,他和著名法学家理查德。波斯纳在网上设立了一周更新一次的Blog(http://www.becker-posner-blog.com)。离开喧嚣的演讲和聚会,恐怕书本和网络上的贝克尔,才是我们可以一直攀谈的对象。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黄锫坚  北京报道

http://biz.163.com/05/0611/17/1LVUIG4B00021E8E.htm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