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詹姆斯·布坎南:来自一位经济学者的敬礼

  杨小凯于2004年7月7日不幸逝世,经济学界丧失了当代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本人对杨教授之推崇,下述事实可作为最佳佐证:最近连续两年(2002年与2003年) 的11月份,我都提名杨小凯为经济科学诺贝尔纪念奖候选人,作为一位前诺奖得主,我每年被征求提名。
   幸运的是,杨小凯留给我们一本涵盖面十分广泛的专著——《经济学:新兴古典对新古典框架》(纽约Blackwell, 2001),可由此了解其基本思想。可以不十分夸张地讲,杨小凯“跳过”二又四分之一世纪的带有误导性的经济学分析,把我们带回到亚当·斯密那里,领略其基本洞见,并且富有想象力地运用现代分析技术重新阐释。杨小凯的贡献由此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派深入到经济科学的核心领域。
  最广义地讲,经济学是描述各种不同制度形式下的所有交换活动的一门学科,尽管有些交换活动以某种隐蔽的形式进行。经济学里最核心的命题则是交换或贸易给交易双方带来好处。
  交换互惠互利的根源来自何处呢?亚当斯密及杨小凯的答案是:专业化激发生产效率。 如果一个人工作半天可以生产一个单位的经济价值,则工作全天可以生产超过两个单位的价值。可以推证,市场规模或交换关系网络的密集程度决定专业化水平及总产值。因此,有效市场之扩展可以带来更多价值。自由贸易的主张正是基于此认识。
  不幸的是,在这个最基本的分析层面上,多数经济学者偏离了亚当·斯密的思路,而转向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对交换的解释。在李嘉图的理论框架里,贸易源自于交易者之间在禀赋、能力、或偏好上的差异。当然,如果人们有差异,根据相互间的比较优势来配置资源会有好处。根据这个理论(它本身并没有错误),交易者之间、或包括整个国家在内的交易群之间的差异(比较优势)而不是专业化本身成为分析与解释的关键。这两个迥然不同的思路,对贸易的解释存在根本性差异。
  杨小凯的贡献在于他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建立在所有潜在的交易者在各个相关方面都是相同的这一假设之上。杨小凯深入分析并扩展了这个理论框架,发展了比正统新古典全面均衡模型内涵更加丰富的均衡概念。
  上述分析着重点的转变含意深远。举凡对世界市场一体化(全球化)的公共与政治态度、外部采购、职业间以及地区间的自由流动、技术变迁的利弊归属、市场干预等,尤其是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机理上的相通性,均会获得全新的认识。运用杨小凯提供给我们的亚当·斯密透镜去观察,会看到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所揭示的相当不同的图象。
  杨小凯性情温和,但勇气非凡。他成功地把在中国的十年牢狱之灾变成难得的教育机会,为日后的事业腾飞打下了基础。晚年与癌症长期抗争,奋斗不息,生命线已远远超出基於常规医学的任何预期。
  纪念杨小凯的最佳方式,乃是由散布世界各地的的学术同行进一步扩展、深化及应用其基本洞见。这些洞见还有待被学界正统所广泛吸纳与赏识。

(黄有光、孙广振译)


原刊于<<中国向何处去?--追思杨小凯文集>>,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 

感谢张居衍先生的供稿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