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忆念高鸿业教授:严谨、严朴、严肃的遗存

高鸿业教授于2007年5月17日上午9时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当天下午,我在闵行校区讲完本科生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课,开了手机,就收到了他的一位弟子发自北京的短信,告知我这一不幸的消息。回到家,我与平时负责照料他的另一位弟子兼同事通了电话,又与高师母通了电话,表达我的哀思和慰问。我在一周后的高先生追悼会之前,寄出了我自己书写的挽联:“师德垂范,学问惠人。悼念高鸿业先生学生易平敬挽”。后来我得知,我的挽联如愿地放在了他的灵台前。我明白,先生的弟子和我一样,从心底里敬重先生。

我不是高先生的入室弟子,没有资格长篇大论,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写出忆念他的文字在媒体发表。现在,哀后思师,记下几行,略抒受惠后学的心语。

我有幸,在1992年初学现代经济学时,受到高先生的启蒙。那年春天,我第一次去中国人民大学林园4楼11号高府拜访他,他就送给我一本原版《经济学》影印本(Lipsey, Steiner and Purvis, 1987,Economics),要我仔细阅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参看他和吴易风教授合编的《现代西方经济学》(1990,第一版),有问题可以一个月一次当面请教他。以后,如我博士论文“后记”中的记述--“高鸿业教授是交通大学的前辈校友,是引领我步入现代经济学天地的第一人。多次夜谈、数年通信和邮寄资料,先生予我的教诲和助益深深且多多。先生精深的学问和严朴的人品,我终生难忘,唯有勉力不辍,才无愧于先生。”今思,我有愧于先生,自问造化平平,学问不精,不过一介庸庸认真教书匠尔。不过,有一点我不自责,每逢年节,我都与高先生通几次电话,问安请教,我去北京出差,也都去看望先生,直到他病殁。

前几天,在20070528的《财经》杂志上,我拜读了胡蛟的追忆文章《高鸿业》。文字平实而客观地记述了高先生的学问和人品--

“近30年来,在中国的经济学学习者中,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高鸿业”这个名字。人们或读过他翻译的萨缪尔森《经济学》,或曾以他编写的《西方经济学》为教材,或研习过他的其他论著。高鸿业,这是一个当代中国经济学无法绕开的名字。……

不过,高鸿业与当代经济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却并不隔膜。据称,他始终保持每月去一次国家图书馆阅览最新外文经济学期刊和书籍的习惯,一直坚持到84岁高龄。

在人民大学校园中,流传着不少称颂高鸿业品行的故事。其中广为引用的一个例子说,他从教50载,弟子众多,却从未开过“纪念从教某某周年”之类会议。一些后辈学子表示虽与高先生学术见解有异,但敬重之情长留心中。”

对于高先生的思想观点如何,多年以来,在经济学界,有不少“见解有异”的议论。我不必多言,只说一点,或能从一个侧面澄清其真相。在高先生与我多次谈论现代经济学和《资本论》的得失时,他的态度是相当自由开放的。例如,他严肃地同意我的斗胆放言和拙文观点:“马克思诊断他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病症准确,但开出的药方比较激进,有不当之处。《资本论》深受黑格尔《小逻辑》的影响,形而上逻辑自洽,形而下难能操作。”又例如,他笑呵呵地听我直言建议:似乎应该取消他主编的教育部推荐教材《西方经济学》各章之后的“结束语”,他那些批判现代经济学的评论有许多真知灼见,但是依据学术自由的原则,应该相信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生们,会有自己的批判性观点和把握现代经济学得失的素质。然后,他坚决不改地认为,那“结束语”是他主编教材的特色,为什么要与多数其他教材无差异?再例如,高先生和我都喜欢交响乐,1994年12月的一天,我们在他家一起听他当时比较先进的“先锋”音响放送的唱片,议论各自的音乐喜好。针对我偏爱马勒的第二和第五交响曲,以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五、六交响曲,他说:贝多芬之后的交响曲正宗是勃拉姆斯,顺手送给我他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磁带。“你说贝多芬的音乐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向上的精神,难道资产阶级今天就不向上了?”我听后目瞪口呆,他的这一“偏右”的议论,与他一贯与人印象的“左派”观点,是如何在一个头脑中逻辑统一的?念及往事历历,我只能说,高先生的言行,于君心有戚戚焉,苦不能言之尽矣,他那一代归国报效中华的前辈,多有此心此景此尴尬。作为后学的我们,碰上了好时代,何必苛求他们?

高鸿业先生的学品人品,有着当今更让人怀念的稀缺性。他的译著,尤其是他独自翻译的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版,就术语的迻译和定夺的准确,在老一辈译著中可能也属上乘,更非时下一般译著可比,是真真默默惠及了我们几代后学操练经济学的财富。他的课堂教学和培养研究生,透出了严谨、严朴、严肃为人为事的精神底里,与现今风头正健的互相攻讦、求名求利的腕级经济学者的行为,形成了强烈反差。他那一代海归学品人品的三严精神,才是至为可贵的遗存,值得学人们不懈地重温和召唤。

 

 

“念念师恩重,拳拳子心拙。焚膏苦渡海,为礼西天佛。”十五年前,我以八行笺手书此拙句赠与先生,先生一直押在他写字台的玻璃板下。今天,我再次以此献于先生的灵前,先生应知。

 

 

yp, 20070619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