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暑期档烂片实在太多,资本方真该醒悟了



今年7月暑期档票房同比首次大幅下跌。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国内票房总收入36多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16%,这也是近5年来,国内票房首次出现下跌。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有几个原因,一是第三方售票平台不再烧钱票补,其次是烂片实在太多了。今年七、八两月有超过90部新片上映,但烂片几乎占到三分之二。在笔者看来,三分之二其实还是比较宽容的说法。

近年来,国产类型片中,只要涉及到惊悚片类型,十之八九是烂片无疑。《筷仙》、《荒村怨灵》、《张震讲故事之合租屋》、《笔仙撞碟仙》、《魔都凶音》、《恐怖爱情故事之死亡公路》、《催命符之劫后重生》,这类豆瓣评分三分水准,票房几百万水准比比皆是。喜剧类也是高产烂片的领域,诸如《假装看不见之电影大师》、《乌龙院》等。但最大的烂片群落当属粉丝片或者青春片无疑了,去年有《栀子花开》和《小时代》《万物生长》、《何以笙箫默》、《左耳》、今年有《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新野蛮女友》等。我们看《黑粉》、《赏金猎人》、《致青春2》,《三体》、《谋杀似水年华》、《致我们终将到来的爱情》、《霹雳囧花》、《妖医》等电影,在豆瓣基本上在3分左右,4分以下。

近年来,许多电影小生们通过人气逐步活跃于大屏幕,开启了华语电影圈男演员的新格局,也开启了小鲜肉电影霸屏的格局。当下,小鲜肉们的片酬不断创新高,有业内人士爆料称,人气最高的几位小鲜肉,电视剧与电影的报价都在不断上涨,水涨船高。

但我们同时看到电影本身的另一种变化:青春片粉丝片扎堆、许多电影剧情草率无聊,演员表演僵硬、“超完美人设”、赤裸裸展现物质、YY的欲望、不劳而获的欲望等小鲜肉电影已经成为烂片的基本类型与共同特征。

资本热钱涌入,电影市场变味:但偶像人设的电影已经唬弄不了观众

在这背后也不是没有原因,一方面是电影市场近两年火热,福布斯指出明年中国票房将超过美国,因为市场火热,于是大量资本与热钱进入,在电影投资的大圈子里,热钱来自包括银行,信托、PE、上市公司、民营资本投资、电影项目股权融资、众筹融资、金融、房地产、电商等各种领域的公司,它们基于赚快钱的目的纷纷入场,导致市场异常浮躁。金融、房地产、互联网领域各种影视公司纷纷成立,据悉,今年6月上海电影节上,大量新影业公司成立,新片片单数量多达400部。

所以,由于各种资本进入电影市场,市场被赚快钱的风气笼罩,电影就开始变味了。而惊悚片、喜剧片、粉丝电影,都是低成本投入来钱快的类型片,当热钱进入发行,也在助推大批烂片进影院,比如今年暑期档有超过90部电影上映,甚至已超过了去年二季度的电影总数,烂片占据绝大多数。另一方面,资本方主导电影市场之后的变化就是,什么来钱快投什么,怎么做能迎合粉丝需求就怎么拍,哪个小鲜肉粉丝多就用谁,能不能演戏不重要,所以我们看到针对粉丝市场的“超完美人设”在影视剧里频频出现,各方面零缺点的完美人设满足了不少女观众对于“白马王子”的想象。

国内的优质内容与好的导演编剧缺乏 电影工业体系多个环节不过关

但长此以往,观众却开始成熟,企鹅智酷的一组数据显示:电影故事有吸引力是位居第一的影响要素,在调查者中的占比达到36.8%。“超完美人设”这种电影显然已经唬弄不了观众,类似《致青春2》这种完美人设的粉丝电影上映后却遭遇了观众和影评人的疯狂吐槽,被批几乎没有任何剧情,电影的场景80%不是在家里就是在酒店,这种玩法实在违反市场规律。最终收获3亿票房也被质疑票房注水,而微影却给做了4亿元的保底发行。

目前的电影市场,由于资本主导电影市场,用小鲜肉是因为市场与人气,有演技是惊喜,没演技是常态。但对小鲜肉无损的同时,观众也不买账了,这意味着一部戏,好的IP搭上小鲜肉演员,却开始圈不了钱了。责任在谁?在中国著名编剧汪海林看来,制片人应该担负最大的责任。“因为你选了不合适的演员,选了很差的演员在演这个戏,所以这个责任不能完全归演员。”这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点不客观,因为当资本方进入,当创作者与制片人无法主导创作成本的时候,创作这件事就会被干涉。比如说,资本方认为哪个明星有票房号召力,主创制片团队许多情况下也只能接受。

今时不同往日,当资本进入电影市场,导致电影开始是外行老板说了算,这些外行老板不懂电影规律,一味想着如何去迎合观众,低年龄观众喜欢哪些明星,我就用谁。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行导演也开始进来,现在导演基本是没有门槛,演员、主持人还是作家都行,市场号召力最重要,比如说考虑到当前许多观众还在青春期,思维见识还处于浅层次,欠缺品味鉴赏,看见喜爱的明星就会尖叫,于是青春片粉丝电影类型成了主流,所以当前许多电影里面,基本会看到各种小鲜肉身着时髦服饰,在屏幕上晃来晃去。

但目前粉丝对烂片不买账也意味着电影消费也是消费,每个人的时间都值得被尊重。中国著名编剧汪海林认为,一味只重视颜值的制作理念非常可笑。“他们觉得长得好看的人就能卖钱,观众就爱看,观众又不是傻子,人长得好看,你拍个MV、拍40分钟人家观众也受不了,对不对?”

烂片太多,演员不过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国内的优质内容缺乏,其次是好的导演编剧缺乏,拍出来的东西故事性太差,其次是在特效技术、内容创意、电影呈现的视觉输出材料等工业体系不成熟。虽然国内的编剧了、导演不承认,但事实上,国内不少好的网络文学、动漫等剧本被拍烂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好的剧本被拍烂往往是电影工业体系中几个环节或者多个环节不过关,欠缺操作电影的专业性与工业化体系,这也是观众在影院看到越来越多烂片的原因。

当你准备占用别人两个小时的时候,你必须竭尽全力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曾说过:“当你占用别人几分钟的时候,你还可以不用心。当你准备占用别人两个小时的时候,你必须竭尽全力。市场营销也许能诱导观众进入影院,但是一旦仪式开始,观众却需要令人信服的理由来保持投入状态。一个故事必须能够攫住观众的兴趣,使之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波动,然后在高潮处给予观众回报。这项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除非故事设计能够同时吸引人性的两个方面——智慧和情感。“

而如果说在电影故事当中,要体现智慧与情感,演员的演技则成了重中之重,过去香港电影的辉煌,在故事剧情之外,在明星本身的光环之外,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出来的诸多大牌明星的演技与众多老戏骨对诸多经典的香港电影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现在国内导演拿出的粉丝电影能激发粉丝舔屏就可以了。所以我们看到诸多烂片当中,男主的人设用的都是同一种配方。

在目前的资本市场看来,小鲜肉没演技不重要,重要是有粉丝,对他们来说,演技只是锦上添花,但事实上,缺乏内涵的剧情加上无演技的小鲜肉,会直接影响到一部电影口碑与票房。在《致青春2》中,就有豆瓣网友评论:“刘亦菲可能也没有想到,她也有演技可以碾压别人的一天。”因此,目前许多小鲜肉电影不行也因此被骂“一个人毁了一部戏”。这届小鲜肉真的不行?这在中国某著名编剧看来很公平:“别的演员玩命地磨炼演技,你啥都不会上去就当主演,你就得撑得起来。撑不起来,观众笑话你,这个锅你必须背。”而在当今社交网络的裂变式传播下,优质电影会被迅速传播,劣质电影也会迅速发酵导致口碑下行,票房下滑也是必然。

保底发行容易成为烂片避风港  将烂片风险转移到其他环节

另一方面,“票房保底”也在助推烂片横行。所谓票房保底,就是发行方对于制片方的一个票房承诺,即发行方对影片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但如果实际票房没有达到保底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但超出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我们看到,中联华盟文化传媒3家公司以10亿的价格,保底发行成龙的《绝地逃亡》、微影时代为《致青春2》保底等。

保底发行虽然让发行与制片等产业链环节有分享到更多的收益可能性,当大量当资本涌入,保底发行也可能成为烂片横行的助推器,会使市场走向浮躁,保底发行其本质不是对电影的质量的预估,而是对票房的预估,在当前资本过热的情况下,对烂片的大肆营销也不利于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票房保底更容易成为烂片的避风港,甚至导致票房注水,比如目前有业内人士指出,在7月11日,《致青春2》在杭州时代联合影城的座位销售情况,16:30后所有的《致青春2》场次在还有大量空位的情况下,影院第一排显示已售。显得非常诡异。

而票房保底也会将烂片的风险转移到其他环节,推动恶性循环。

资本方该醒悟了:对市场的敬畏,才能达到电影商业与艺术的成功与统一

中国影视资本的投资目的更多的是站在票房分账的利润考虑而很少站在如何提升电影本身质量、特效技术与工业化体系等高水平发展模式的演进上,如果说通过互联网在线售票的强大的渠道只能推高粉丝电影、贩卖小鲜肉电影来拉升票房,中国巨头资本输出但背后却看不到电影文化的输出,电影票房的强大只是用户对于精神娱乐需求的提升以及渠道与资本的强大,这会导致在电影工业体系上留不住技术人才,终究不是一种健康的产业模式。

笔者此前认为,这一定程度上还会孕育出产业危机,这种危机包括互联网带来的网红经济与粉丝经济泡沫,这种趋势可能导致整个电影产业短视化而向着相反的低工业化模式演进,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应该引以为戒与反思的。另一方面,电影评分低、小鲜肉被批没演技,对小鲜肉人气无损,但从长期看却会影响到其未来星途,毕竟,小鲜肉每隔几年就会换一批新的,要长期立足,必然需要在演技上磨练才能为自身转型铺路,否则未来星途会充满不确定性。

而目前7月的惨淡票房与极低的评分,让大量烂片圈不到钱,这是一种正常电影逻辑与消费者走向理性的开始,有数据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社交网络评价影响,她们倾向于选择社交网络里讨论热烈和评价高的电影。所以,观众淘汰甄别能力提升,意味着“超完美人设”这个圈粉利器也行不通了,粉丝电影终究是电影边缘化的产物而成不了主流。

事实上,资本市场需要看到是,去年口碑与票房起飞的国产电影,包括《大圣归来》、《寻龙诀》、《夏洛特烦恼》等相对优质的电影基本上都不是小鲜肉粉丝电影,而更多是电影本身的内涵与内容、特效、剧情与演员演技等多个环节加分综合口碑上行带来的票房。所以,烂片票房低是正常逻辑,这应该会让资本方明白与醒悟,观众不是傻子,叫几个小鲜肉在大屏幕上晃荡一圈就能圈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一部点燃票房的电影,最终需要从剧情、演员,从导演、摄影、美术、制作、特效等多个环节用心输出做到最好,拿出一种对市场的敬畏,才能最终达到电影商业与艺术的成功与统一,也是中国逐步告别低工业化的粉丝电影模式走入到完整的、工业化的、专业性的集成制作的成熟电影体系的必然之路。

(编辑:姜迎)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