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字号

要建立并经营好一个品牌,确实是件劳费心血的工程,要靠几代人的努力积累、口碑相传,所谓老字号,除了“老”之外,也承载了无数个伴随城市成长的动人故事。

 

超市里的香港本土品牌

年前,做了一个香港人超级市场购物习惯的访问,于是一边讲,一边脑海游走于去惯的惠康百佳和city’super一排排的货架,由此突然好奇起来,这些货架上陈列的白米油盐酱醋茶,到底有多少是来自香港本土。

 

九龙酱园

随口讲一两个人人知晓的酱油品牌,大概总离不开自五六十年代已外销出口的珠江桥牌,要不就是近百年历史的日本万字酱油。其实香港本土也有酱园酿酱油,比较有名气的是九龙酱园。


 

说起来颇有趣,九龙酱园的门市并不在九龙区,而在中环区,酱园则在新界元朗。九龙酱园在民国初年就已开业,当年确在九龙区,原名美珍酱园。四十年代初,日军攻占香港,九龙城区被大规模空袭破坏,美珍酱园的老店未能幸免。日军入城后,以酱园的“美”字隐含敌人“美国”之意,要求黄姓老板更改店名,他们便搬到中环最古老的嘉咸街菜市场继续经营,并把宝号改成九龙酱园,和平后沿用至今。


 

九龙酱园的招牌产品是“金牌生抽皇”,售价八九十元,是普通酱油好几倍。据说,这是因为九龙酱园的酱油是天然生晒,工序最少花三个月——相对普通酱油用盐酸分解技术,数天至一个礼拜就可以从黄豆酿造成酱油,时间和成本上自然更多。

 

制作酱油时,要先把黄豆煮熟,加上面粉,花三至四日发酵成为“璜”,再将璜倾倒入瓦缸中,加盐水,放在室外暴晒三个月,才酿造成功。而在发酵过程中,黄豆会自然升温,加上暴晒下,热力惊人,黄豆由黄变黑,瓦缸也在这个时候发出香浓甜味,这就是正宗的“古法酿造”。


 

能坚持古法酿造酱油的老字号,都有着一份行业的执着与坚持。当然,从健康角度,坚持古法酿造也不无道理–英国食品部若干年前出过报告,指化学酿造的酱油含致癌物质氯丙醇。

 

利工民与鸡仔唛

英文有个专有名词叫Henley shirt,意思是那种胸前开了三粒钮扣的圆领汗衫。名为Henley,是因为英格兰牛津郡小镇Henley-on-Thames的划艇队传统制服,就是这种式样。东传到来香港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电影《一代宗师》中,叶问的徒弟们平日练功所穿,就是这种Henley shirt配衬唐装长裤,再系上腰带。这也是战前到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劳动草根阶层男子惯见的打扮。


 

在连卡佛和惠罗才能买到的英国Henley shirt定价高昂,不是一般民众可以负担得起的,所以,大多数人还是买国货和本地货的Henley shirt——通常广府话叫“三粒钮”。

 

三十年代,当战云尚未密布逼南天时,香港社会普遍稳定,并已具备雏型的制造业基础。1937年中日战事全面爆发后,内地城乡重镇相继沦陷,香港的制造业因要支持前线战事,竟得以空前发展,从军服需要的纺织到行军手电筒军靴皮带扣,都在制作并供应欧亚地区战场足用。

 

民国十二年(1923)在广州由冯薵如先生开设的利工民织造厂,就是在卅年代的香港开设分厂分号,出品有金鹿篮鹿棉布汗衫、光华羊毛内衣和秋蝉羊毛内衣;本地华资的震欧线衫厂也差不多在那时开设,从事成衣出口业务;黑白粤语片里常见男子穿Henley shirt,不少都是出自利工民。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这短暂的生产业蓬勃走向终结。


 

1945年中,大战结束,未几的中国内战和韩战将香港仰赖的转口经济扼杀,同时,解放时南来的海派资本家与技术,让香港经济转向制造业。从战后1947年香港首家纺织厂成立,到1957年,工厂数量飙升至三千三百家,从事制造业的工人达十五万——而香港人口当时仅二百二十万。

 

也就是在这时,震欧线衫厂开拓了自己的品牌“鸡仔唛”,以本地市场为目标。“鸡仔唛”形象化地以三只羽毛丰满的可爱小鸡为商标,蕴含着对当时社会民生的寄望,探索不同领域、高瞻远瞩、展望将来。


 

现在流行讲集体回忆,七八十年代香港利工民有则电视广告,也是那个年代的香港人集体回忆,堪称经典:面对穿了很多还是颤巍巍的老者,只穿了一件内衣的小伙傲娇地说,“着返件利工民秋蝉牌衫,好暖架!”(穿利工民秋蝉牌内衣吧,很温暖的啊!)


 

上海本土品牌大盘点

增肥的春节长假刚过去,记得小辰光节日里最期待的,就是在给长辈拜年时候收红包和糖果。现在长大了,但喜欢糖果的爱好一直没有改变,尤其钟爱那些上海本地品牌,比如“冠生园”的大白兔奶糖和花生牛扎糖,抓一把放在口袋里的感觉真是幸福温暖。


 

吃不尽的童年味道

上世纪20年代初,“冠生园”的创始人冼冠生在上海新舞台京剧院门口卖陈皮梅、话梅、牛肉干的,因为受到戏剧演员们的追捧,而合资做起了食品店,后来开厂做糖果,做出了和当时“泰康”饼干、“梅林”罐头三足鼎立的品牌。

 

本土品牌的食品饮料里,上海市民老少皆宜的挚爱“正广和”汽水、盐汽水、乌梅汁,起源则是英商史密斯于1864年创办的广和洋行,后更名为“正广和洋行”,主营洋酒和汽水,“正广和”三个字取意“正本清源、广泛流通、和颜悦色”。

 

创始于1921年位于西藏南路177弄口的“鲜得来”排骨年糕店,因为在卤汁中煮熟的年糕小而薄,并且还刷上甜面酱加上排骨,所以吃起来当然鲜得来,“排骨年糕大王”的美誉就不胫而走。

 

创始于1900年的“老大房”则盛产苏式鲜肉月饼、浓味奶油球糖、白色蛋糕和万宝可乐硬糖,每次路过南京东路的“真老大房”店总能会见门口排着长队,到了逢年过节尤其中秋,排队买鲜肉月饼的队伍更是壮观。


 

南京东路另一家“新雅”粤菜馆的广式月饼也是远近闻名,因饼皮薄而软糯、饼馅配料考究、甜度适中、油而不腻而享有口碑,据说上世纪30年代新雅粤菜馆老板蔡建卿不惜重金挖来月饼界“名角”宋泰来师傅,还流传过一段“三大师合战宋泰来”的佳话,由此名震南京路。

 

福州路上另一家“杏花楼”的月饼更不用说,其招牌“四大金刚”豆沙、莲芸、椰蓉、五仁享誉海内外数十载,其中豆沙用的是海门特级大红袍,莲芸用的是湖南通心湘莲,椰蓉来自海南的特级椰丝,五仁中的榄仁来自广东西山,杏仁来自新疆北山,核桃则用云南头箩核桃,每年中秋福州路“杏花楼”门前人头蹿动的黄牛手里倒卖的月饼票成为这个城市的特别景观。

 

“功德林”素食是杭州城隍山常寂寺维均法师的弟子赵云韶1922年在上海创立的,他家的素鸡、素鸭、素火腿等非常热销。

 

小朋友最爱的“福牌”乐口福,也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福牌”这个商标品牌是由九只蝙蝠围绕一个“福”字组成,代表“幸福健康”,五十年代上海咖啡厂接管“福牌”乐口福后不断改良配方和口味,是如今营养饮品泛滥前最珍贵的儿时记忆。当然,其他食品老字号牌子还有沈大成、洪长兴、香满楼、老正兴等到现在还深受上海市民喜爱。


 

国货中的骄傲

除了食品饮料外,上海本土品牌从解放前诞生到现在的很多都是国货中的骄傲,就比如“信谊”药厂是德籍俄人霞飞(Joffre)在霞飞路(今淮海路中)开设药房后与华人药剂师何子康合作办的,成为了近代“远东第一大药厂”。

 

“回力”牌球鞋令20年代民族资本的正泰橡胶厂声名鹊起,又在新世纪被法国人派特斯·巴斯坦从上海街头推广到巴黎引发潮流,受到尚杂志《ELLE》法国版的青睐。


 

朝鲜人金星建、金星斌、金星文在葛罗西路(今延庆路)开厂制作的“金星”金笔曾经是送礼首选,也是几个时代里莘莘学子的顶尖品质象征。

 

还有“三星”牌盘状蚊香,是驱蚊液出现前上海市民夏日里的最爱;“华生”风扇也是夏日利器,小辰光甚至以为它是国外的高级洋货。

 

可见,要建立并经营好一个品牌真的是件劳费心血的工程,要靠几代人的努力积累、口碑相传,也承载了无数个伴随城市成长的动人故事。

(编辑:谢凤)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