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而言,一口豆腐白菜能保了平安,一盘“一清二白”透着做人的坦荡,一声“卖豆腐”的叫卖,则荡着悠悠的乡愁。当观之洁白,抚之柔嫩,食之馨香的豆腐,遭遇中国人的心灵诉求,便早已不仅是一味美食。豆腐,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对于中国人而言,一口豆腐白菜能保了平安,一盘“一清二白”透着做人的坦荡,一声“卖豆腐”的叫卖,则荡着悠悠的乡愁。当观之洁白,抚之柔嫩,食之馨香的豆腐,遭遇中国人的心灵诉求,便早已不仅是一味美食。豆腐,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对 于中国人而言,一口豆腐白菜能保了平安,一盘“一清二白”透着做人的坦荡,一声“卖豆腐”的叫卖,则荡着悠悠的乡愁。当观之洁白,抚之柔嫩,食之馨香的豆腐,遭遇中国人的心灵诉求,便早已不仅是一味美食。豆腐,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豆腐,斗福,或许是因为谐音,豆腐也被赋予了吉祥含义,于是便有了“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的民谚。图中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的人们正在磨豆腐,喜迎春节的到来。
白嫩的豆腐,为绿树掩映,为雾气氤氲,为小河滋养,饱吸天地万物之灵气,怎么能不灵秀?这是摄影师在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的一座小桥上捕捉到的豆腐摊的镜头。 摄影/冉玉杰
各地的豆腐,五花八门,均携带着本地的饮食文化基因。比如,有细如发丝的淮扬文思豆腐。它选料极严,刀工精细,软嫩清醇,入口即化,同时具有调理营养不良、补虚养身等功效,是老人、儿童选择的上好菜谱。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文思字熙甫,工诗,又善为豆腐羹甜浆粥。至今效其法者,谓之文思豆腐。”《调鼎集》上又称之为“什锦豆腐羹”。
毛豆腐,也称霉豆腐,因表面长有白色绒毛而得名。由于盐、温度、配料、发酵时间的不同,长出的毛被分为不同类型:蓑衣毛、鼠毛、虎皮毛、兔毛、棉花毛等。长毛的豆腐,经过发酵,鲜美醇厚,正如豆腐本身一般,回味悠长。 摄影/马宏杰
漫天的“雪花”飞舞,清香的豆腐宛如白玉般洒落脸上,这是2008年正月十三广东省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的村民们以互相投掷豆腐过豆腐节。此豆腐节,并非效仿西班牙西红柿节,而是源自17世纪的本土节日。据说,1609年左右,当地村民无意中将豆腐弄到另一位村民身上,引发了一场豆腐仗,第二年参加上年豆腐仗的村民都喜添男丁,于是村民们认为是豆腐仗带来的人丁兴旺,此后每年正月十三给祠堂上灯时都由丁头组织打豆腐仗,最终演变为如今的豆腐节。 摄影/谭宜伟
江口豆腐干产自黔东北江口县,从清朝光绪年间的几家加工豆腐的小作坊开始,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需要用当地的优质大豆加上特殊的龙井水制作成白豆腐后,进行加压、切块,再放入加有食盐、香料的锅中蒸煮后切成均匀的薄片。其秘诀如图中所示,要将豆干铺放在斗笠架上晾晒,直到颜色淡黄、豆油外浸、呈透明状方可。
橘色的灯光,映衬着刚做好的豆皮,那透亮的色泽与美丽的肌理一览无余。而下方的锅里,温热的豆浆正在薄薄的凝结物下暗涌,浙江临海市白水洋镇辛勤的农家妇女拿竹竿轻轻一挑,利落地将其插在锅的上方。
待晾晒过后,即为成品豆皮。 摄影/杨少白
四川街头的豆腐饭。 摄影/陈锦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图中用绳子拴着卖的云南倘塘姜黄豆腐,似乎不再是“麻绳提豆腐,别提了”。吊挂在一起的黄澄橙的豆腐,中间用玉米棒隔开,煞是好看。 摄影/杨峥
麻辣鲜香的四川麻婆豆腐。 此菜大约在清代同治初年(1874年以后),由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饭店老板娘陈刘氏所创。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发明的烧豆腐就被称为“陈麻婆豆腐”。 摄影/姜曦
安徽黟县的腊八豆腐。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 摄影/于楚众
重庆合川涞滩古镇上的白菜腐乳。白菜豆腐乳在四川遂宁的汉族特色名菜,已有近50年的生产历史,因其外表用白菜叶包裹,具有麻、辣、鲜、软、香特色而得名。它能增进食欲,健胃宽肠,帮助消化,营养丰富。 摄影/翟森森
冻豆腐是气候条件对北方的格外恩赐,无需刻意,只消将鲜豆腐置于天寒地冻的室外即成。皑皑白雪中的冻豆腐,映衬出了吉林雾凇岛别样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