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网络让我们变笨了吗?

尼古拉斯· 卡尔以《浅滩》(The Shallows)引发争论,互联网让我们变笨了吗?网络是不是让我们失去了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每一个伟大的技术、创新、文化变迁,都必然会引发这样的争论,引发精英的担忧。对于网络的争论,这不是第一次,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泰勒·考恩是典型的乐观主义者,在《商业文化礼赞》中,他赞美了流行文化对高雅文化的支撑,而在新著《创造你自己的经济》中,他对近十年来互联网带来的文化变化极其乐观:“当涉及内在的精神方面时,当代文化让人更快乐也更满意。”

 

     认为互联网让人变笨一方的基本逻辑是信息碎片化、持续打断、缺乏深度,这些因素导致人无法深入思考。

 

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表面上看互联网加剧“往下笨”(dumping down)这一现代社会的典型现象,网络上最受欢迎的是肤浅的品味。但网络和好莱坞不同的是,好莱坞只是迎合大多数人需求的、所谓“最小公分母效应”那最笨的一面,网络却可以同时承载从最浅到最深的任何文化。网络是聪明还是笨,取决于我们每个人从中选择什么形成自己的集合。

 

在上一次围绕这一话题的争论中,文化学者史蒂文·约翰逊选择了正面迎战,他写了本书,书名直译过来是“所有坏事对你都很好”,他的实证研究证明:“玩家与游戏环境互动时,就是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那些对观众要求更多的节目已经跻身于电视史上最赚钱的节目之列。”互联网的繁荣带来对大脑的三个挑战,可参与性迫使用户认识新界面及创造新的人际互动通道。”总的来说他的结论是,大众文化“使我们变得更聪明睿智了”。

 

      小文化的优点是使我们更容易尝试新鲜事物。

 

作为经济学家的泰勒·考恩在分析互联网对人的影响时,切入点是传统经济学的“成本”概念,结论则为经济学的“个体思想的内在秩序”,简单地说就是个人的心理感受。他首先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会广受欢迎,“获得资源的成本会影响到我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资源唾手可得,我们会倾向于选择简单而又令人高兴的小东西。如果困难重重,我们则倾向于寻找大规模的产品、豪华演出和杰作。”这就是他所谓的“大文化””小文化”之分,从文化的整体趋势讲,简短是基本趋势;从个人角度讲,消费“小文化”更容易。在考恩看来,小文化的优点是使我们更容易尝试新鲜事物。

 

“我们的文化信息越变越小,数量却越来越多。”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注意力的分散。不过,考恩指出,在各个时期,大多数新的文化媒体(如小说、漫画、摇滚、电视)都曾被谴责,原因是它们导致人们注意力时间的缩短。考恩更看重信息变小变多的价值,他认为尼古拉斯·卡尔的不足就是没有注意到人们积累、收集和整理这些一小点一小点的信息的持久兴趣。考恩赞同这样的观点,不存在信息过载的问题,只存在过滤器失败的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我们需要掌握混合这些小文化、结集成自己文化的能力,而未来的前景(或当下)就是这样的:“你不再受制于任何特定的文化时刻,而是专注于自己建立的信息流,以及如何量身定制自己每天体验的信息量。”不过,正如书中考恩引用葡萄牙诗人佩索亚的话,提示对过度信息量和信息噪声带来的负面影响,掌握信息整理/精神整理的能力,从而生活是快乐而不是负担:“聪明人会将自己的存在置于单一的状态,因此每个细小的事件似乎都值得惊叹。"

 

在分析只有140 个字母的Twitter时,考恩从非常正面的角度分析这个迄今为止信息粒度最小的新文化产物,他写道:“(如果一直用)你会强迫自己对于你正在做的事做更深入的思考。今天哪件小事值得列出来?应该如何描述?这件事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些问题听上去很傻,但Twitter 让我们很多人思考得更深入和更周全。”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一过。”互联网在让我们思索,即便不会使我们更聪明,也不会让我们更笨。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