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红点奖从一个单纯的大奖,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品牌。“设计师给出解决方案时发现,他们并不是给出问题的人。这是艺术与设计的不同。”红点设计奖创始人彼得·扎克说。
2013 红点奖获奖作品:天堂伞“竹语”
2013红点奖“优中之优”获奖作品:Mando Footloose 自行车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符号,圆形、红白相间——定睛看它一会儿,会感到它是动态的,它并不复杂,很好辨认——这也是设计者的初衷,它代表着好设计和高品质。在红点符号最初被介绍出来的1992年,它呈现的样貌与今天不同。它由一个方形和一个红色的小点儿组成,红色的小点被放在方形下方的角落里,目的是为了“区别于日本国旗”。
“一开始,大家对于Logo没有什么概念。我们的想法是,要一个容易辨别的东西,人人都能看明白。然后我们发现,最初的那个Logo并不吸引人。我们因此找到设计师对它进行了重新设计,才有了今天的红点。它很好辨认,富于动感,甚至可以说是性感的。”彼得·扎克(PeterZec)教授对本刊说。
彼得·扎克出生于1956年,是红点机构的首席执行官,被人们称为“红点之父”。与此同时,他也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设计中心主任、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资深高级顾问。1986到1988年间,作为Image部主任,扎克博士在卡尔斯鲁厄(Karlsruhe)组建ZKM艺术和传媒中心。在加入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设计中心之前,他担任过德国图像设计师联合会(BDG)的董事总经理和德国工业设计师协会(VDID)的董事总经理。2001年5月,彼得·扎克开始出任德国红点公司总裁,4年前,红点学院成立,专注于高等设计研究。
红点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1955年,红点奖由欧洲著名的设计协会——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设计中心(DesignZentrumNordrheinWestfalen)在埃森(Essen)设立,现已成为最具知名度的国际设计大奖之一,也被媒体称为“设计界的奥斯卡”。与iF设计奖不同的是,红点奖注重独立性和专业性,评委全由业内人士组成,这让它的公正性得到了保证。每年,红点奖评审方能收到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几万件作品,经过严格的评审,选出获奖作品。在这些获奖作品中,最出色的部分,会被冠以“BestofBest”,是真正的“优中之优”。
2013红点奖“优中之优”获奖作品(建筑与城市设计类):Superkilen公园
2013红点奖“优中之优”获奖作品:Ducati 1199 Panigale S摩托车
在红点奖的三大奖项中,最早的一个是产品设计大奖,诞生于1955年。其后,相继有了传播设计大奖和设计概念奖,分别诞生于1993和2005年。其中,设计概念奖颇为特别,在新加坡举办。当时,新加坡政府找到彼得·扎克,希望在新加坡办一个红点奖。“建立一个博物馆,把德国的东西带过去,这显然是不够的,我希望有一些不同的东西,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概念奖。”彼得·扎克告诉本刊,之所以将这个奖项放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有其原因。“这个奖在欧洲办不起来。在欧洲,设计师的习惯是隐藏概念,做出来,再把它买给公司。而亚洲人则在做之前,很希望了解这个想法是否可行。这是文化差异。而新加坡正是合适这个奖的地方,它就像是欧洲的瑞士。”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红点奖从一个单纯的大奖,变成了一个综合性品牌。除了比赛和研究所,“红点”还拥有出版物(年鉴)、网站、商店和博物馆。在德国,红点设计博物馆拥有超过4000平方米的面积,展出超过1000件作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设计博物馆。这座前身为锅炉房的建筑物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由设计师诺曼·福斯特重新设计。在新加坡,红点设计博物馆位于商业中心区,是一栋明红色的殖民地风格建筑物。在今年,第三家红点设计博物馆在台北开幕。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这个“源于德国”的大奖,在过去年间逐渐地“去德国化”,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奖。这不仅体现在参赛者的国别组成,也体现在评审团的国际化上。如今,随着德国评审人数减少,评委团已成为真正的“多国部队”。主办方规定,在每一届的评审团中,德国评审最多不能超过评委人数的20%,而实际情况远低于这个规定,一般不超过10%。
与此同时,“红点”在积极走向亚洲。继新加坡和中国台北之后,他们将“红点”带到了大陆的厦门。11月,“厦门国际设计营商周——红点在中国”设计展举办,这是该活动的第二次举办。厦门国际设计营商周是德国红点设计机构以主办者身份在中国举办的唯一工业设计展,旨在搭建中外对话交流的平台。除了彼得·扎克亲自策划的红点设计论坛外,人们还能在“红点在中国”营商周上看到红点奖获奖作品和设计机构的展示。在今年,他们带来了红点进修课程,这也是红点机构首次在大陆引进。课程的授课导师由彼得·扎克教授亲自担任。“在全世界的范围里,竞争并非主要来自产品或创造本身,而来自具有才华的人和创造性的思维。”彼得·扎克说。
彼得·扎克
专访红点设计奖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彼得·扎克教授
三联生活周刊:与其他设计大奖比,比如iF、Gmark,红点的不同处在哪里?
彼得·扎克:红点与iF确有不同。在iF,评委看不到参赛的真实产品,他们所见的是最终产品,通过照片来判断。但在红点,我们所见的是实物。日本的Gmark设计大奖在这一点上与我们是一样的。看图片,只能判断图片的质量,而不是产品的质量。每年我们都会收到很多产品,在与设计师互动过程中,我们获益良多。我们有一个红点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然后,我们会将这些研究结果与整个设计界分享,我们关注的不只是一件作品——这一点与其他设计大奖不一样。另一方面,我们的比赛条例非常严格,比方说评审团的组成,他们是独立的。
三联生活周刊:在评审的挑选上,你们遵循怎样的标准?
彼得·扎克:首先,我们所选择的裁判,从事的都是设计工作。而在iF,评审团里有许多人从事企业或市场的工作。评审团在人数比例上,也有一定的规定,现在,我们拥有非常国际化的评审团,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另一点十分重要,评委必须是独立的,只有来自学术界的,或独立设计师,才可能成为评委。如果他受雇于业界的某公司,则失去成为评委的资格。另一个标准是,评委不能有参赛作品,不仅因为他无法判断自己的作品,同时,其他评委也无法评判。所以有时,我们需要评委做出选择:是做红点评委,还是获得红点奖?因为这些原则,评审团是十分独立的,我也不能干预评判,能决定最终结果的只有评审团。
三联生活周刊:一般而言,评委的任期是多久?
彼得·扎克:评审不是终身制的。我们需要新观点和新血液,因此需要新评委。每年,我们会更换20%的评委,余下的会继续做3到5年。这是为了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另外,我们有36个评委,每年都找36个新评委,这也不太可能。送产品参赛的公司——尤其是大公司,会观察去年的获奖产品,从中寻找评委取向。在送产品来之前,他们会做一个内部判断,如果评委更换过于频繁,他们完全无法预测。评委没有年龄的限制,年轻设计师如果有才能,可能被邀请,德高望重的年长设计师也会被邀请。
三联生活周刊:一组评委最少有几人?他们的工作是怎样展开的?
彼得·扎克:每一组由三个评委组成,评委团会观察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以,我们要求设计师寄来能用的产品。评委们会就这个产品使用一段时间,获得切身体验,然后做第一轮评判,决定这件产品是去是留。如果给产品投票的评委少于三人,这个产品在第一轮就出局了。然后进入第二轮,评委们做进一步讨论。选中某件产品的评委,需要给出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件产品。有些评委具有丰富的学识,可以说服其他评委。有时候,意见并不统一,则需要进一步讨论,取多数意见。每一组产品,会选出三个“优中之优”,对于这一种,我们使用匿名投票。产品需要三个评委的认可,才能获得这个奖项,这也是所有奖项中最难获得的一个。
新加坡红点设计博物馆
三联生活周刊:在众多的送审产品中,怎样的产品最有可能被认为具有“获奖资格”?
彼得·扎克:你只能通过经验和感觉来判断。刚开始,你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缺乏经验,但随着年岁增长,感觉会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产品的触感、材质……其上获得的感知会告诉你一切。比如说,必须选择不被污染的材质,因为它可能是用来做玩具或者厨具的。“品质”是一种感觉,或者说,像一个事件。它不是一种想法,而是一种关系,它是你与产品接触时,建立起来的联系。这让事情变得更为复杂,因为判断标准不应该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竞赛的原因——如果品质可以通过主观判断,则完全不需要比赛。我们收集了许多主观的判断,这些想法融合在一起,最后会做出“是”或者“不是”的选择。
三联生活周刊:参与竞争的设计师来自世界各地,从他们的作品上,能否看出不同国家设计师的地域特征?他们体现出了怎样的文化差异?
彼得·扎克:这一点在“概念奖”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概念奖让你看到的,是设计师内在的观点:“他给出怎样的问题,他的灵感来自哪里?”——你能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多数欧洲设计师生活在高消费水平的环境里,他们有时会给出奢侈、昂贵的方案,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是正常的。但亚洲的设计师,比如说来自中国的,他们会想到社会形势,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从日常生活里来的。这显然与欧洲不一样,但这同样富于魅力,我们也会给他们红点奖。所有国家都需要解决方案,有时候,本地设计师给出的设计方案,反映的正是所处的情境。有时,他们给出的只是一个概念,那样的东西在西方或许永远不会出现,但在东方是富于意义的,我们也会给他红点奖。我们在比赛中向设计师学习。
三联生活周刊:红点一开始只是一个比赛和研究所,现在变成一个大品牌,拥有商店、博物馆等等,它更像一个公司。人们因此会否质疑它的诚实性?
彼得·扎克:只要人们了解比赛的最终结果是如何出来的,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引导产品质量的方向,也想与人们分享经验,所以我们在回馈。比方说,在红点博物馆的商店里,销售的不仅是红点奖的产品,而且有其他好的产品。这是一种交流与转换。再比如,你看到我们的年鉴,它是一本真正的设计书,而不是产品目录。这与其他比赛也不一样。
三联生活周刊:怎样的设计是一件好设计?
彼得·扎克:从四个方面的质量看,功能性、美观性(让使用者喜欢)、实用性(方便好用)和责任感。不仅是对于自然的责任感,还有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比如说在制造过程中,使用的机器噪音过大,那么设计师要减低过程中的噪音。我最爱举的一个例子是悍马,它是很危险的车,开车人可能觉得自己是公路之王,但对于周围环境并不友好。产品不同,四个方面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说工具,它的功能性比美观性更重要,而时装可能就不是这样。对于一些专业的产品,它的好坏不是以美丑来判断的,其中的细微处,只有具有专业背景的人能看得出来。
三联生活周刊:红点的口号是“设计不为设计”。那么,设计是为了什么?
彼得·扎克:设计不是为设计者存在的,它是为了使用者,这中间的差别很大。一个问题是,许多时候,当设计师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并不是给出问题的人。这是艺术与设计的不同之处。艺术家总是自己给出最后的解决方式(问题的制造者和解决者都是他),但设计师是面向客户的,是为他人提供解决方案,设计师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的自由。有时,你会发现,最终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是兼顾了实用性、市场等多方面综合而成的,设计不是为了设计师而作,是为了使用和使用它的人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