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24岁发顶级期刊的中国人

\

与李龙飞教授的相识,缘于2010年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计量经济学、金融学与实验经济学暑期学校。在本次暑期学校中,李龙飞教授为广大学员们带来了以空间计量经济学为主题的讲座报告,整场讲座李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他的睿智、深刻,为大家带来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生动的一课。

 

李教授研究兴趣非常广泛,在微观计量、宏观计量、计量经济学都有非常杰出的贡献,他此次在厦门的行程非常的紧张,我们尝试几次跟他预约时间,但都因为他已有安排而不得不改变。最后一天,我们得知,李教授下午六点结束讲课,七点要参加WISE举办的Tea-time,中间有短暂的就餐时间,因此,我们见缝插针地把握这1小时,对李龙飞教授进行了采访。

 

晚餐在南普陀进行,在素净淡雅的环境中,我们的采访缓缓展开,从求学之路到研究趣事,从良师益友到专注精神,再从晚间十点的打太极到湖边的悠闲垂钓,随着讨论话题层层深入,我们被李教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回忆从李龙飞教授的求学之路慢慢铺陈开来。在20世纪60年代香港只有两所官方承认的大学,即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的入学考试是为来自香港的英式中学毕业生所设计的,而香港中文大学同时接收中式和英式中学毕业生。因此,在澳门读高中的李教授只能参加香港中文大学的入学考试,并被录取,于1967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学习数学。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数学时,李教授称因为高中时数学很好,虽然自己也很想读医学院,但考虑到健康状况不佳,可能不能胜任医生的工作,所以只能考虑理科。而当时香港中文大学理科只有数学,化学,物理,没有医学院,也没有工程学院,专业选择受到限制,所以李教授最后选择主修数学并辅修物理。回首往事,李教授觉得自己当时的选择还是蛮幸运的,这些经历对他之后慢慢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可以说是机缘巧合。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李教授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通过申请去了加拿大Waterloo大学数学学院数学系。当时Waterloo大学数学学院由5个系组成,包括Applied Mathematics、Combinatorics & Optimization、Computer Science、Pure Mathematics、Statistics。因为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有两个从英国回来的老师是研究泛函分析的,李教授很感兴趣,所以希望去Waterloo研究泛函分析。但是后来发现Waterloo的泛函分析并不是那么好,而且,在这方面的师资不是特别强,最后,李教授选了一个偏应用的领域。因此,教授建议我们选择学校时一定要了解清楚学校的研究强项。

 

恰逢李教授进入Waterloo的第一年,由统计学系和经济学系共同推出了一个联合培养的博士学位课程,由统计系设置,同时和另一个学校的经济系合作,由新招募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经济系的Sidney Afriat教授来担任主持。第一年,李教授在修习了一些课程后,认识到一些经济学的问题其实就是应用数学的研究主题,而计量经济学则是一个结合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学科。因此,在第二年,李教授获得数学硕士之后,选修了其中的核心课程。

 

24岁在Econometrica发表第一篇论文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李教授认识到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其实才是他的兴趣所在。所以他申请了几所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最终收到了纽约Rochester大学经济系的录取通知,并从Rochester大学开始了他的计量经济学学术生涯。

 

李教授第一篇文章是他在24岁的时候发表的,是他在Waterloo参加Sidney Afriat教授主持的项目后产生了想法,然后写了一篇题为 “The Theorems of Debreu and Peleg for Ordered Topological Spaces” 论文,这篇论文将商数拓朴 (quotient topology) 应用到效用函数的偏好排序。Afriat教授推荐他把论文投稿到Econometrica,结果在审查过程的第一轮中即被接受,有趣的是当时李教授并不知道那份期刊的规格质量,论文在被接受一段时间后,李教授问一些经济学学生有关Econometrica的规格高低时,才知道那是一份高质量的经济学论文期刊,即使到现在,仍然是经济学领域中最好的三大期刊之一。

 

知道了这是一份高质量的期刊后,李教授心中仍是很淡定,我想这也是一名经济学大师所具有的风范吧。关于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几年之后有研究者通过扩展李教授的模型写了一篇论文,投稿到Econometrica,于是Econometrica希望李教授做审稿人,结果李教授说这个事情他忘掉了。虽然是一个玩笑,但也说明,这篇文章显示出了李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潜力,此后,李教授的研究领域开始转向了计量经济学.

 

到目前为止,李教授已经有10个毕业生。通过了解,我想用良师益友来形容李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再恰当不过了。以前李教授主要是自己做论文,现在他经常会和学生合作写文章。因为这样有很多好处,第一,可以实现更多的idea,虽然李教授有很多idea,但是由于精力有限,一个人显然不能全做。第二,李教授带学生的方法,是让学生参与论文的写作,在写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指导。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真知识,又节省了自己的指导时间。第三,体现了李教授对年轻人的提携。正如教授所说,到了他这种水平,再多发或者少发几篇文章对他没有什么影响,因此他更希望与学生合写文章,在学术的道路上引领下一批年轻学者。从这里,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名长者对年轻学者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通过组建学习小组(study group)是李教授指导学生的一个途径。李教授会把学生叫到他家里一同就餐,饭后,让每一个学生做presentation,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做presentation的能力,也让大家彼此间能了解更多东西,当然这个学习小组必须以共同兴趣为前提。就是在这种温馨的环境中,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李教授那学到了知识。同时,我们也再次领略到了李教授的平易近人。

 

打太极练出来的专注

 

关于做学术,李教授给我们的一个忠告是要专注。要专注于一个相关领域,不要在不同领域之间跳来跳去。他举例说,比如你写了一篇空间计量方面的文章,然后寄出去,等匿名审稿人将你这篇文章的评论寄回来让你修改的时候,可能已是一两年以后。如果你不是一直专注于空间计量这一领域,那么你可能都没兴趣或者精力去修改这篇文章。如果你一直专注于空间计量这一领域,你会非常有兴趣,并且很熟悉这一领域,也很容易修改。再比如,术业有专攻,像李教授是计量经济学家,如果让他做劳动方面的文章,去考虑一个变量应该加上还是去掉,这是非常没有效率的,但他可以找一个劳动经济学家合作,自己只需专注于计量方面的问题就好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效率。李教授的谆谆教导让我们受益匪浅。

 

说起太极,李教授兴致盎然,他说他练习太极已近十年,这十年里太极使他身体一直保持健康。李教授说由于太忙,也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只能在空闲的时候对着DVD练习,由于DVD只是简单的教动作,并不能领略其中的内涵。他笑称最开始时一套九十分钟的太极他不到二十分钟就打完了,后来他慢慢地领会到打太极更重要的是气理,才真正领会到太极的实质,从而有了更大的兴趣。李教授说他一般都会选择晚上打太极,早晨的时候心里记挂着上课和一天的工作,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到了晚上,思维停滞了的时候,打打太极能够帮助他清醒自己的头脑,对于他想问题很有帮助。现在每天练习太极已经成为他的习惯,更成为他研究计量问题的好帮手。李教授说由于一直以来总是太忙,也没有时间去向真正的太极名师拜访学习,但他一直很期待能有那么一天。从李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凡事认真对待、追求卓越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态度帮助他成就了计量经济学领域的辉煌成就。

 

除了太极之外,李教授还有一个爱好就是钓鱼,李教授钓鱼大有那么一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味道,他从来不在意钓上来多少,只在意过程。他说他在美国的湖边有一套房子,没有课、不做研究的时候他就会跑去钓鱼,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李教授说他的爱好不多,没事就打打太极、钓钓鱼,除了看看《老子》之外,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爱看的书。李教授对《老子》极度赞赏,他说《老子》那本书,短短一篇文章便有很多一样的字,有些用作名词,有些用作动词,文法极好,道理却又极深,值得人深深体会。李教授身上有一种典型的学者风范,他并不将精力投入到太多的事物中,只是钟情于少少几种,凡一旦投入,便投入极深,正是这种风范,成就了他成为如此杰出的计量经济学家。

 

最后,当提到对子女的教育时,李教授会心地笑了,他说儿子明年要去芝加哥大学学习数学,女儿现在读高二。对于儿子选择学习数学,李教授说他并没有做过多干预,主要是儿子自己对数学感兴趣,我想,也应该更是李教授的科研精神在深深影响并鼓舞着儿子吧。

 

李龙飞教授性格儒雅,平易近人,采访的伊始,我们开始还有些拘谨,但很快就被他阵阵爽朗的笑声所感染,无拘无束地聊了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李龙飞教授作为一代名师,本应散发着众星捧月般的熠熠光辉,但他却以他的真切情感、平时语言,让我们见识了一位真正学者洗净铅华后的平淡真实。(采访记者为厦门大学王亚南研究院韩峰、李晶、苏娜、梁芳、李霞霏)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